![]() #01 《史記》 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釋義:能虛心聽取不同意見的人才是真聰明,能自我反省的人才是真清醒,能戰(zhàn)勝自己弱點的人才是真強大。 這三句話層層遞進,揭示了個人成長的三個關鍵境界。 先開放耳朵,再審視內心,最后超越自我。 普通人抱怨環(huán)境,高手改變自己。 無論是職場、人際關系還是個人修養(yǎng),能做到這三點的人,才是真的強大。 #02 《梁書》 不充詘于富貴,不遑遑于所欲。 釋義:不因富貴而得意忘形,也不因欲望而焦慮不安。 很多人一旦發(fā)達就容易飄,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結果招人反感甚至栽跟頭。 古人講,富而不狂,欲而不貪。 追求富貴沒錯,但必須走正道,否則就是自毀根基。 #03 《晉書》 太剛則折,至察無徒。 釋義:人如果過于剛硬就容易折斷,過于精明苛刻就會失去朋友。 為人處世要懂得平衡,既不能太強硬,也不能太挑剔。 就像一根堅硬的竹子,雖然挺拔,但如果遇到狂風不懂彎曲,就會被折斷。 做人也是一樣,原則要有,但方式可以靈活。 懂得適當包容,給別人留點余地,這樣關系才能長久。 #04 《舊唐書》 與人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 與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 釋義:能和別人一起分享快樂的人,別人也會分擔他的憂愁;能和大家一起共享安定的人,別人也一定會在危難時拯救他。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一種能量交換。 你愿意為別人付出,別人自然也會回饋你。 歷史上那些偉大的統(tǒng)治者,之所以能開創(chuàng)盛世,就是因為他們懂得與民同樂。 讓百姓感受到被尊重和關懷,所以國家危難時,百姓才會誓死效忠。 #05 《三國志》 迷而知返,失道不遠; 過而能改,謂之不過。 釋義:迷失方向但知道回頭,就離正道不遠了;犯了錯誤但能及時改正,就不算是真正的過錯。 很多人害怕犯錯,覺得一旦失誤就全盤皆輸,但其實犯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執(zhí)迷不悟、死不悔改。 承認自己錯了,往往需要放下自尊和面子,這對很多人來說是最難的一步。 但恰恰是這種自我反省的能力,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遠。 古人講“浪子回頭金不換”,正是因為迷途知返的人,往往比從未犯錯的人更懂得珍惜正道。 #06 《三國志》 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 圖四海者,匪懷細以害大。 釋義:立志走萬里路的人,不會半途停下腳步;胸懷天下的人,不會因小利而損害大局。 人生就像一場長途跋涉,真正能走遠的人,不是靠一時沖動,而是靠持久的毅力。 很多人一開始豪情萬丈,但遇到困難就退縮,最終一事無成。 而那些成功之人,不一定最聰明,但一定最能堅持。 偉大目標的實現(xiàn),不在于起點多高,而在于腳步不停。 #07 《南史》 人生何事須聚畜, 一身之外亦復何須。 釋義:人這一生,有什么東西是需要拼命囤積的呢?除了自身的修養(yǎng)與德行,其他都是身外之物,何必執(zhí)著。 很多人活得像倉鼠,不斷往窩里塞東西,卻從未真正享受過生活。 房子、車子、存款,看似是保障,實則是枷鎖。 你擁有的東西,最終也會禁錮你,讓你患得患失,失去自由。 #08 《明史》 蠅之附驥,即千里猶蠅耳。 釋義:蒼蠅就算趴在千里馬的尾巴上跑了一千里,它終究還是只蒼蠅。 真正的價值在于自身,而非你攀附的對象。 靠別人帶飛,或許能一時風光,但終究不是自己的本事。 就像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各種牛鬼蛇神人靠炒作、蹭流量紅極一時。 可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最終只能被淘汰。 #09 《漢書》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wǎng)。 釋義:站在水邊羨慕魚,不如回家織網(wǎng)去捕魚。 想要什么,就去準備什么。 想賺錢就去學理財,想健康就去鍛煉,想換工作就去提升技能。 光有愿望卻不行動,最終什么都得不到;只有腳踏實地去準備、去努力,才能真正實現(xiàn)目標。 #10 《元史》 欲治身,先治心;欲責人,先責己。 釋義:要想修養(yǎng)自身,先要端正內心;要想要求別人,先要約束自己。 人生最好的修行,是先管好自己;最有效的溝通,是以身作則。 古人早就告訴我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憑什么要求別人? 當你足夠自律,別人自然會跟隨;當你內心澄明,世界也會對你溫柔以待。 ![]() |
|
來自: xm風帆 > 《2024-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