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覺得有顯微鏡了,有些多此一舉,今天嘗試做了一個,發現真香!! 沒有準備特殊器械,都是常規開放的工具 首先是防水,貼膜后,暴露拉扯后會有皮膚與膜的分離,下鏡子前用輸液貼補一下即可,效果很好,此處先天“三面圍墻”,防水還是很簡單的 不需要自動拉勾,撐開器置釘稍偏向對側,放一塊鋼板即可推開食管,所以助手很輕松,對側不需要站人,也可以明顯減少氣管食管的牽拉 不用氣動臂,因為術中鏡子會反復調整遠近,視野看對側同側,以及上下調節等,所以術中盡量減少需要雙手操作的工具,多使用單手即穩當的工具即可,偶爾可讓助手幫扶一下鏡子 下鏡子前要把椎體前唇打開,電刀把椎體表面的軟組織灼燒到骨質,不然下鏡子后會有毛絮狀漂浮,阻擋視野 下鏡子后刮匙簡單處理終板后,探查到后緣即可下磨鉆,后緣一個磨頭的寬度基本足夠了,留下單層皮質,勾子適當分離椎體后緣與后縱韌帶間隙即可咬除,一開始用椎板咬骨鉗,單手操作比較小心,效率不高,用刮匙,單手效率很快也安全 勾刀必不可少,鏡下勾子可以很容易找到后縱韌帶的間隙,然后換用勾刀勾斷即可,建議少量多次,如果勾的韌帶厚寬,要雙手操作,另一只手限伸,防止用力過猛退出過多損傷血管食管風險 然后用咬鉗咬除韌帶即可,最好有一把專用的,牙口好的,不然撕扯不斷,可轉向直角的2mm鉗子也需要,不然常規的會被鏡子阻擋,尾側的韌帶就不好處理,最后在直視下再清理了一下 這次病例選的也比較簡單,脊髓損傷椎間盤破裂,沒什么難度,不過用磨鉆如果后緣有骨贅處理也還是比較方便的 總體感受,相比顯微鏡,優勢如下 1,水介質下,視野更清楚,基本處在一個無血環境,止血也會更容易 2,視野更靈活,30°鏡視野優勢,可以很方便的看到雙側鉤椎關節,以及后方喇叭口潛行減壓也會很方便 3,不會用眼疲勞,助手也很輕松,大幅減少食管氣管的牽拉 4,水壓下,后縱韌帶會有漂浮,所以找突破口會很輕松,纖維環后緣與后縱的分界也會更清楚 5,不需要器械反復進出,水流自會帶走 體驗下來,個人覺得比顯微鏡會更舒服,還需要多做幾個再比較一下 不過耗水很快,下磨鉆時火力全開,其他時間水關小就夠用了 最后附上視頻 |
|
來自: martinbigbird > 《頸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