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流行這樣一句話,你眼中的自己不是你,你眼中的別人才是真正的你。初看這句話你可能覺得奇怪,你認為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別人,不管你怎么看別人,那也是別人,怎么會是自己呢,這篇文章就來聊聊其中的道理。 我們先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你不照鏡子或類似鏡子的東西,同時也沒有其他人描述你的樣子,那么你能不能知道自己的相貌? 你的答案是否定的,但可能會猶豫,那就再推進一步,如果有個人出生后就待在一個黑屋里,他能不能知道自己的相貌? 你會肯定地說'不能’。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人如果不借助自身之外的鏡子或他人的反饋,是無法知道自己的相貌的。反之,人要想知道自己的相貌,就需要借助自身之外的鏡子反射或他人的反饋。 按照這個結論延伸,你自己是看不見自己的,你眼中的自己是不存在的,如果非要說存在,那就是你想象出來的自己。就像一個人從沒照過鏡子,卻說知道自己的相貌,只能是他想象出來的。 既然你眼中的自己不是你,那么你眼中的別人是誰呢?這才是真正的你。你之外的任何人就像一面鏡子,擺放的角度不同,我稱之為心鏡,此鏡可以照出人內在的樣子。你所看見的某人,其實是鏡子里某種角度的你。你看見了不同的人,其實是不同角度下的你,雖然你只是一個人,但你有很多個角度。 因此,你若想知道自己內在的樣子,你就去看看身邊的人,你從他們身上看見什么品質,你內在就是什么樣子。你若喜歡他們,你一定也喜歡自己;你若排斥他們,你一定也排斥自己。你若經常對他們生氣,你一定也經常生自己的氣。你若經常對他們微笑,你一定也經常對自己笑。 這世上有幾十億人,但不會都出現在你的世界里,凡是出現在你的世界里,說明你內心有與之對應的東西。你若內心有善,你身邊就會出現善人;你若內心無惡,你身邊就不會出現惡人。你若內心高傲,你身邊就會出現高傲的人;你若不再高傲,那些高傲的人就會遠離。 因此,你想要什么樣的人出現在你的生活里,就要有與之對應的念頭在心里;你想要讓他長期出現在你的生活里,就要堅守此念長期不動搖。反過來看,如果你發現自己想要的人沒有出現,不用懷疑,說明你內心沒有與之對應的念頭,雖然你以為你有,但外界的事實已經明確告訴你沒有。 人不要說自己看不清自己,你眼中的別人就是你,你若覺得別人不好,那你就去改變自己,你自己改變了,你眼中的那個人也隨之改變,不信你就去試試看。有些人總想改變別人,卻發現根本辦不到,為什么呢?改變別人就好比是改變鏡子里的你,你照鏡子時發現鏡子里的臉臟了,你是擦自己的臉呢?還是擦鏡子里的臉?你肯定會擦自己的臉,可是到了現實生活中,你卻試圖改變別人,這就如同去擦鏡子里的臉一樣,失敗是必然的。 寫到這里想起最近常聽的《普賢菩薩行愿品》,心里跳出這樣一個想法:菩薩之所以要普度眾生,是因為他明白眾生是自己在不同角度下的投射,眾生的煩惱就是自己的煩惱,眾生的愿望就是自己的愿望,度眾生其實就是在度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