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討厭強迫孩子背唐詩 文/蔡朝陽 ![]() 這就相當于魯迅他老人家那個引起軒然大波的《青年必讀書》事件,不讀或少讀中國書。其實也不是全然不讀,而是反對被強迫閱讀。 唐詩也一樣,我自己很喜歡唐詩,但卻最反感家長老師強迫孩子去背誦。死記硬背,有什么意思呢?就像你逼著孩子去練鋼琴。這成為一場苦役,最后收獲的是非常糟糕的心理體驗。從此孩子看見唐詩或者鋼琴,那種刻印在大腦深處的厭倦和悲傷就翻起來。還會好嗎? 想到幾點,隨便談談。 第一點,找孩子們能喜歡的詩,富有童趣的作品,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古代沒有專門為孩子們寫的文學作品,基本上是成人文學的創作,但是其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具有兒童視角的,富有生活氣息的,易于讓孩子產生共鳴,方便被孩子接受的作品。什么叫兒童視角呢,比如其中有一點,就是童趣。那從這些有童趣的作品入手比較好。比如駱賓王《詠鵝》,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等。《非一般的唐詩課》里還收了李嶠的《風》,是詠物詩,像一個謎語。還有張說那首《動靜方圓示李泌》,四言詩,講圍棋,也很有趣。 現在基礎教育階段需要背誦的詩歌有75首,其中也有吻合這一原則的,但詩歌萬千,自也不止這些,我們還有可以找到更多,這需要我們有自己的大量閱讀,而不拘泥于教育部門提供的參考。 第二點,年齡段不同,可以循序漸進,逐漸提升。三四歲的時候,無非就是順口溜,就像童謠,有音樂之美即可。這個時候你給孩子念任何有節律音韻之美的東西都可以,會增加孩子的語感,節奏感,音樂感。我娃小時候,晚上不睡覺,我給他背《詩經》,不指望他會背誦,更不指望他理解。但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是有節奏的,押韻的,念起來都很舒服。漢語有個奇妙的地方,就是,誦讀本身,就會有快感。這就是漢語之美。 到小學階段,會有短小的五七言的律詩和絕句,這些內容的學習其實不難,但也要得法。如何得法,下面會再提及。 有些鴻篇巨制,也許需要到初高中再讀。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白居易的《琵琶行》《長恨歌》等,長大點再讀,來得及。欲速則不達,如果比較早的讓孩子接觸太深的作品,效果不好,有時候適得其反。因為孩子的心智有一個成熟過程。你會打破這種進程,陳義過高,讓孩子難以接受,反而他會不喜歡。 我曾經做過一個冬令營,來了一個三年級的娃,《蘭亭序》會背全文,《滕王閣序》也會背,《岳陽樓記》也會背。如果我不喊停,她會一直背下去。但是整個營隊,7天,我覺得她的底色都不快樂。不是我們的營隊不快樂,而是,這個孩子的底色不快樂。也許她會覺得,快樂是奢侈的,甚至,快樂是邪惡的。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這是被我們傳統里那種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說教洗腦了。古文古詩讀一點沒事,但不要只讀這個,還要讀《長襪子皮皮》,還要讀羅爾德·達爾,那是讓人心靈自由的作品。一個人就不會偏狹。 之前我出版了《非一般的古文課》,也是寫給四年級以上的孩子獨立閱讀的,選文也有特點。就是,短小,好玩,有趣,熱愛生命。比如“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我不選《報任安書》和《太史公自序》。這些太沉重的部分,等孩子長大一點,變成青年人,再去讀也不遲。 第三點,可以借助一些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漫畫作品。我小時候看連環畫,里面有唐詩故事,印象很深。后來高中時有蔡志忠。現在我不知道有什么比較好的漫畫唐詩宋詞的作品。我娃是讀《植物大戰僵尸》漫畫開始唐詩啟蒙的。像我這樣的一直喜歡古典文學的,看到娃在讀《植物大戰僵尸》,不由得哭暈在廁所。 但是現在呢,一則我在退化,一則他在進步,我們玩飛花令,我都已經搞不過他了。還可以一起玩游戲。近10年前,菜蟲還讀四年級,網上流行“舉頭望明月,低頭寫作業”這種游戲,不要認為是無聊的,其實這是對孩子語言感覺的絕好訓練。你看,他要在語言上尋找一種整齊之美。這是內在思維邏輯里過整理的。“國破山河在,依然寫作業”;“垂死病中驚坐起,還有作業沒寫完”。 第四點,找一些好的文藝作品,來作為拓展。比如音樂。現在有很多藝人,都在給古詩作曲,重新演唱。程璧、李建儐、周云蓬、劉二、寧夏等,都有,你可以去網易云音樂搜。比如,我們讀《詩經》,蒹葭蒼蒼,你就去網易云音樂找李建儐的歌,很好聽。唱一遍,詩歌也記住了。我每次講李白的《關山月》,就找周云蓬的《關山月》來聽,這是特別好的一個辦法。以前,高中里有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講這首詞,最好搭配輪回樂隊的搖滾版《烽火揚州路》。 我的朋友,小象漢字的劉良鵬,和梁俊,前者是出版人,后者是民謠歌手,超級大網紅,就是那個在央視里唱“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那個,一起做了一個項目,出了一套書,叫做《唱童謠》,也是類似的做法,你可以關注一下。 此外可以看一些跟唐朝的生活、藝術相關的影視劇。比如陳凱歌的《妖貓傳》,或者前些年很熱的《長安十二時辰》。了解當時的日常生活,有助于理解詩歌,增加學習的趣味。今年暑期檔的《長安的荔枝》,也是個好的切入點。至少了解了杜牧。我一直想就這個電影蹭個熱點,來推銷我的新書。不過還沒時間寫。 第五點,關于詩歌的鑒賞,理應不拘一格。其實,美感這個東西,也需要有一定的認知水準。所以初學唐詩,還是建議以興趣為主,不要用《唐詩鑒賞詞典》那種格式去拘束孩子們的理解。事實上我就特別討厭《唐詩鑒賞詞典》,說是鑒賞,其實中規中矩的,沒人味,搞得塑料感極強。詩歌鑒賞,也是需要獨特的,有個人的生命體驗在里面,你有自己的興感,否則,也是很沒勁的。 我在小紅薯看到一個博主,在介紹我的新書《非一般的唐詩課》,他說這套書的特點是“扯閑篇”。就是散文式的,故事化的,跟你瞎聊。我覺得這個評論挺對的,我就是這么干的。往往唐詩只是一個引子,而我要借助這個引子,來生發我對世界人生的看法和態度。還有別的一些想法,下次一文再述。 第六點,那么,什么是興趣,唐詩的好玩在哪里?就需要打開我們對唐詩的理解。唐詩里,有唐人的生活,有衣食住行,有文化史,有山川地理,有百科知識。我們可以這么去讀唐詩。比如,唐朝國力強盛,一度勢力范圍到達西域,可是,我們去過玉門關的話,就會發生一個問題,一個農業國家,跑那么遠,來玉門關陽關這種鳥不拉屎的戈壁灘干嘛?這就是地理知識的問題,也是軍事的知識,也是政治經濟制度的知識。我們每年都做敦煌游學,一路向西,直到漢長城玉門關遺址,路上我都會問孩子們一個問題,為什么“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七個字,我講述的內容,差不多就是半部絲綢之路的簡史。 再比如,王維的詩歌,《積雨輞川莊作》,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好得很啊。可是我們會懷疑,那個時候,陜西西安一帶,輞川那個地方,氣候條件這么好嗎?我在2023年春天去過輞川,完全不能看,荒山野嶺。王維詩歌那些意境,蹤影全無。但你若關注竺可楨的研究,就會有新視界。那是一個氣候溫暖的時代,或者說,全球氣候都很溫暖。當時陜西一帶,都可以種水稻。我們現在的氣候,有一個分水嶺,秦嶺淮河一帶,往南的降水,足夠支持亞熱帶的喜水的農作物。往北,就不適合了。但是,在唐朝的前期,氣候潮濕溫暖,對農業國來說,風調雨順,所以物產豐富。以及,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不怎么南下,因為他們那邊也水草肥美。這就是地理、氣候等因素,對歷史的影響。我們在讀唐詩的時候,可以有這樣的視角。 第七點,最重要的,回到背誦。常見的觀點是,小時候盡管不懂,但死記硬背就好了,長大了自然了解。我其實不這么看。背誦是很自然的事。從作品層面來看,好詩,好句子,不用特別去背誦,需要你用力背誦,然而怎么也背不出來的句子,都不是好句子。好的句子,就是那種擊中你的句子,讀一遍就會牢牢記住的句子。 此外,你要是做到了前面的六點,孩子這個學習主體,還會沒興趣嗎?你跟他一起看《長安的荔枝》,然后分析一下“一騎紅塵妃子笑”背后的故事,這首詩這輩子他絕不會忘記。 而如果仍是很粗暴,只是強迫背誦,那十不得一,適得其反,只會留下創傷記憶。 所以,歸根到底,興趣,才是第一位的。這也正是我為什么要寫一套給小學四年級以上孩子獨立閱讀的《非一般的唐詩課》的根本原因。 總而言之,討厭的是:強迫。 |
|
來自: 新用戶2356fYU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