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耕夫的短篇漫畫《鬼寺》以詭譎筆觸勾勒出一座陰森古寺,其中游蕩的不僅是怨靈,更是中國人精神世界中一道古老而沉重的枷鎖——以德報怨的道德困境。漫畫中的人物面對傷害選擇寬恕,卻導致惡行循環往復,最終將自我與他人一同拖入深淵。這不僅是志怪故事的恐怖演繹,更是對傳統道德觀的一場深刻質疑。 “以德報怨”源于儒家經典,千年來被塑造為崇高的道德理想。然而《鬼寺》揭示了這一理念在現實中的扭曲變形:當寬容失去邊界,道德便異化為自我毀滅的工具。漫畫中的人物不斷原諒施加傷害者,結果卻是惡的肆無忌憚與善的節節敗退。這種“無限寬容”表面上彰顯道德高尚,實則消解了善惡界限,成為縱惡之惡。祝耕夫以視覺敘事犀利指出,沒有原則的寬恕非但不能感化惡人,反而成為惡的養料。 更深刻的是,《鬼寺》批判了以德報怨背后的社會機制。在中國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個體常常被期待甚至被迫原諒,“算了吧”、“何必計較”這些日常話語構成無形的道德壓迫。漫畫中的鬼寺正是這種文化場域的隱喻——一個要求受害者無限度寬容的封閉空間。這種文化心理機制不僅弱化了個體的權利意識,更可怕的是,它系統性地剝奪了受害者憤怒的權利,將道德異化為維持表面和諧的工具。 祝耕夫的批判并非全盤否定寬容價值,而是呼吁建立有原則的倫理體系。真正的道德不應要求受害者無限度犧牲,健康的社會需要確立這樣的共識:寬容應以加害者的悔悟和制度的公正為前提。《鬼寺》最終提醒我們,當善良失去鋒芒,道德便成為吞噬善者的鬼寺。唯有打破“以德報怨”的迷思,建立正義得以伸張、善惡各有報應的倫理秩序,才能走出這座困住無數靈魂的鬼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