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段時間,感覺自己由一個整體分裂成了好幾個碎片,能量有點散,身體最核心的部位心力不足。 當我試圖把能量收回來,從哪里失去,就從哪里找回。卻發現,那是不容易的。 能量本來就是慢慢積累沉淀、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養護的東西,一旦流失,也需要花更多時間與精力再重新聚攏。流失的那部分,徹底地流失。再積聚的能量,跟原來的,也不會是同一撥?!叭瞬粫纱翁と胪粭l河流?!?/span> 不過真正重要的,倒并非追求完全一致,而在于這能量的質地,是否能將自己慢慢托舉。 將那破碎的了,一片一片重新拼湊起來,每一次重組,相當于一次更新,一次系統的升級。 充分理解自己的脆弱,是通往堅定之路必經的一環。 加繆說,“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span> ![]() 人是過往一切經歷的組合,到底是在重復以往的認知、習慣,還是在不斷矯正、更新自己,通常并沒有那么明確的界限與改變痕跡。 所以需要帶著清醒的覺知去生活。 很長時間以來,我自認為是一個性格有缺陷的人。這些缺陷,獨處的時候不易被察覺,少了外界的刺激,內在就相對平和。 而在關系中,它們會被放大,甚至無限地放大。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同一面鏡子,會印照出自己內心,是帶著裂痕,還是灰塵。 人內心的成分,不會具象到一切都清晰可見。 完美是一種假象,這世上沒有不帶傷的人。 重要的,不是把那些瑕疵抹去。而是帶著瑕疵活下去,然后,從裂縫里拼命生長出新的自我。 ![]() 任何關系,工作中的、生活里的,都是一種考驗。歸根結底,人在面對關系時,是人的主體在做選擇,而不是被外界推著向前走,就有一種坦然: 我可以經營好關系,但我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獨行;而非因為害怕關系中的矛盾沖突,選擇直接回避。 就像你拿出勇氣和魄力,去解決一個又一個人生瑣碎的問題,有能力解決和放任不管是兩碼事,盡力而為去想辦法和慌張逃避也是兩種態度。 擁有主體性,主動做選擇,哪怕結果不盡如人意,對待過程的全力以赴,也不經意鍛造了自己。比起逃避,主動面對會使人更堅定,更自信,更明朗,反之則是被脆弱、無助、沮喪等低能量所塑造。 讀《此時眾生》,蔣勛老師說:“生命在大自然間仿佛冥冥中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因果,仿佛小到一粒種子,都能夠有清楚的生存意志,會努力演化出最恰當的方式來完成自己。” 看見自己的敏感、脆弱,但不必自殤。 從內心長出力量,然后穩穩地托舉自己。 走得緩慢也沒關系,每一刻的專注,都在匯聚微小的能量,靜心沉淀,不必著急,在自己的時序里,不慌不忙地生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