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不少人的家族微信群里可能都飄過這樣一條消息:“從明天起至中元節,互不問早上好和早安,至9月6日恢復,尊重習俗,今年特殊有講頭。”看似溫情的提醒背后,藏著的卻是典型的“偽民俗”套路——借傳統之名立無據之規,靠情感綁架促病毒式傳播。 民俗本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生活中沉淀的文化基因,承載著集體記憶與情感認同。中元節的核心是追思先人、感念親恩,既有祭祖祈福的莊重,也有鄰里互助的溫情,從未有過“禁問早安”的記載。這類偽民俗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無中生有”的禁忌,嫁接在大眾對傳統的敬畏心理上,再用“特殊年”“有講頭”等模糊表述制造神秘感,讓人生出“寧可信其有”的猶豫。 為何這類傳言總能精準擊中老年人群體?一方面,老一輩人對傳統習俗的情感聯結更深,成長于傳統社會的他們,習慣以“遵循老例”獲取生活確定性。當“偽民俗”披上“尊重傳統”的外衣,很容易喚醒他們對“規矩”的遵從本能。另一方面,老年人的信息甄別渠道相對有限,家族群里的“善意提醒”、親友間的口耳相傳,往往比陌生的“辟謠科普”更有說服力。而“為家人平安”的情感包裝,更讓他們甘愿成為傳播者——畢竟,沒人愿意因“不信規矩”承擔潛在的心理風險。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偽民俗的泛濫正在消解傳統的本真性。從“端午節不能說快樂”到“羊年生孩子命苦”,從“閏月送鞋避災”到“無春年不宜結婚”,這些傳言往往截取傳統的碎片,再用現代焦慮加以拼湊。它們看似在“守護傳統”,實則將豐富的民俗文化簡化為刻板的禁忌清單,讓本應充滿人文溫度的傳統,變成了束縛生活的條條框框。長此以往,大眾對民俗的認知會逐漸偏離本質,只剩下對“禁忌”的盲從。 面對偽民俗,我們既不能簡單斥之為“迷信”,也不能聽任其混淆視聽。對個人而言,遇到“新奇習俗”不妨多一份追問:這一說法有史料依據嗎?是廣泛流傳的傳統,還是局部地區的特例?對年輕人來說,與其指責長輩“輕信”,不如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科普——比如講講中元節祭祖的真正內涵,說說傳統節日里的溫情故事,讓他們明白:尊重傳統,是傳承其精神內核,而非盲從無據的禁忌。 對社會而言,平臺應承擔起內容審核的責任。那些刻意制造焦慮的“偽民俗帖文”,本質上與謠言無異,理當受到流量管控與內容過濾。文化部門與媒體也可多做“正向引導”,比如通過紀錄片、民俗專欄等形式,還原傳統節日的真實面貌,讓大眾知道:傳統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流動的智慧,它能包容現代生活的煙火氣,也能在傳承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傳統的生命力,從來不是靠制造禁忌維系的。中元節的意義,不在于“禁問早安”的刻意疏離,而在于對先人的感念、對親情的珍視。當我們能穿透偽民俗的迷霧,真正觸摸到傳統的人文內核,那些無據的禁忌自然會失去市場——畢竟,能代代相傳的,永遠是溫暖的情感,而非冰冷的規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