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術語(TERMINOLOGY)要實現精準溝通,必須理解打結相關術語: - 交替柱線(Alternating posts):在連續打結節環的過程中,將“柱線”的功能從一根縫合線切換到另一根縫合線的操作。這樣做能使打結時兩根縫合線相互咬合,增強結抗滑動的能力。
- 可鎖定滑動結(Lockable sliding knot):一種滑動結,當結在修復部位完全就座后,通過向后拉動纏繞線可使結變形并鎖定在特定位置。(這種使結變形的方式能增加結內部的摩擦力,進而提高其抗滑動能力。)
- 鎖定半結(Locking half-hitch):在滑動結打好后追加的半結環,用于將滑動結鎖定,防止其松動。
- 非滑動結(Non-sliding knot):在關節內修復部位,通過將半結環推或拉至軟組織修復處而打成的結。收緊這種結時,縫合線不會在組織中滑動。
- 上手半結環(Overhand half-hitch loop):將纏繞線從柱線上方繞過并從下方穿出所形成的半結環。
- 過指操作(Past pointing):通過將推結器尖端推過待打的結來收緊結的動作。該操作能使結處的兩根縫合線呈180°反向排列,便于術者同時對兩根縫合線施加最大張力。
- 柱線(Post suture strand):打結時保持伸直并承受張力的縫合線,另一根縫合線圍繞其纏繞以形成結。
- 拉結(Pulling knots):使用推結器將半結環拉至修復部位時,需將推結器置于纏繞線上,然后向修復部位推進,同時將半結環沿柱線拉向后方。
- 推結(Pushing knots):使用推結器將半結環或滑動結推至修復部位時,需將推結器置于柱線上,然后將結或半結環沿柱線推向推結器前方。
- 修復部位縫合環(Repair site suture loop):穿過修復部位組織的縫合線環,收緊該環可使組織邊緣對合。
- 反向半結(Reversed half-hitches):連續打方向相反的半結環的操作(即先打一個上手半結環,再打一個下手半結環)。
- 滑動結(Sliding knot):在關節外圍繞柱線打成,然后被推至關節內指定位置的結。收緊這種結時,縫合線會在組織中滑動。
- 下手半結環(Underhand half-hitch loop):將纏繞線從柱線下方繞過并從上方穿出所形成的半結環。
- 纏繞線(Wrapping suture strand):圍繞柱線纏繞以形成結的縫合線。
二、輔助打結的方法(FACILITATING KNOT TYING)以下方法有助于提高打結的熟練度: (一)患者體位(Patient Positioning)在肩關節鏡修復手術中,根據需要從肩關節前方或后方觀察關節并置入器械會更便捷。將手術床旋轉90°至180°,使其遠離麻醉師,這樣能更輕松地從肩關節的前、上、后方進行操作,為修復過程提供便利。 (二)視野與止血(Visualization and Hemostasis)在肩關節鏡手術中,清晰的視野至關重要。使用液體泵進行低壓關節擴張、實施低血壓麻醉(在醫療安全的前提下),并合理使用電熱止血設備,這些措施相結合能為手術的順利完成創造最佳條件。 (三)輔助入路(Accessory Portal)若能直接到達修復部位,術者操作軟組織、穿引縫合線和打結會更輕松。通過遠離修復部位的關節鏡入路操作難度較大,尤其是在狹窄的關節內,使用直器械圍繞彎曲的關節面操作時。因此,為方便縫合與打結,并降低醫源性關節損傷的風險,建議采用輔助入路。 (四)套管選擇(Cannula Selection)若不使用套管進行穿線和打結,軟組織可能會卡在結內的縫合線之間。這種情況不僅會損傷嵌入的組織,還會影響最終結的收緊效果。在關節鏡下打結操作中,處理縫合線時優先選用透明塑料套管。透明套管不會遮擋術者的視野,而且塑料套管邊緣更柔軟,相比金屬套管,不易磨損縫合線導致其強度降低。通過軟組織擰入的套管,或尖端帶有唇狀結構的套管,在置入器械進行縫合和打結時,更不容易移位。 (五)縫合線選擇(Suture Consideration)關節鏡修復手術可選用多種縫合線材料,單絲縫合線、編織縫合線以及不可吸收縫合線、可吸收縫合線均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起初,單絲縫合線因可通過空心針縫合器直接穿過軟組織而更受青睞。后來,隨著縫合技術的不斷發展,編織縫合線穿過軟組織也變得更加容易。盡管單絲縫合線和編織縫合線的操作特性差異較大,但兩者均可用于打出滿意的關節鏡下結。單絲縫合線在軟組織中滑動順暢,無需借助中間穿梭裝置,就能通過大多數縫合器。不過,單絲縫合線質地較硬,要打出緊密的結難度相對較大。編織縫合線柔韌性更好,更容易打出緊實的結。有研究表明,在循環載荷作用下,編織縫合線的滑動可能性更小[5]。但編織縫合線在組織中的滑動性不如單絲縫合線,而且在器械操作過程中,若發生磨損或勾掛,其強度會顯著下降,甚至斷裂。 三、柱線的正確選擇(SELECTING THE PROPER SUTURE TO BE THE POST STRAND)在軟組織修復手術中,將活動度大的組織拉向活動度小的組織操作起來更為容易。通常情況下,柱線應選擇從活動度較大的結構中穿出的縫合線。這樣,在打結時收緊柱線,施加在柱線上的張力就能使修復部位的組織對合。 若修復部位軟組織張力很小或無張力,選擇柱線時需確保最終結的位置在關節內是適宜的。(例如,在盂唇修復手術中,柱線應選擇從盂唇關節囊組織中穿出的縫合線,以確保結最終位于關節面外且在盂唇后方。) 四、縫合線處理(SUTURE HANDLING)若修復部位的縫合線相互纏繞,卷曲的縫合線會夾在組織表面之間,影響愈合組織表面的完全接觸。此外,打結過程中若縫合線相互纏繞,可能會阻礙縫合線滑動,進而影響最終結的收緊效果。因此,在打結前,必須將纏繞的縫合線理順。為檢查縫合線是否纏繞,在穿引任何縫合線環之前,應先將推結器沿柱線滑動。 使用縫合器和取線器反復操作縫合線,可能會損壞縫合線,降低其強度。為避免在打結過程中縫合線斷裂,應盡量減少此類操作。 若修復部位同時存在多組未打結的縫合線,很難區分哪些縫合線應配對打結,而且視野內過多的縫合線也會影響術者的觀察。為避免這些問題,建議在修復部位一次只置入一根縫合線,打好結后再置入下一根。若情況特殊,需同時置入多根縫合線,建議使用不同顏色的縫合線來區分縫合線對。為進一步區分用于不同結的縫合線,每組縫合線可從不同的入路引出。 五、打結原理(KNOT-TYING CONCEPTS)在開放手術和關節鏡手術中,打結固定縫合線都是最常用的修復固定方式。結的類型由兩根縫合線相互纏繞和咬合的方式決定。所有結均依靠結內部兩根縫合線之間的摩擦力來防止縫合線滑動。一般來說,結構越復雜的結,抗滑動能力越強[5,6]。關節鏡下的結主要分為三類:滑動結、可鎖定滑動結和非滑動結。 (一)滑動結(Sliding Knot)在修復手術中使用滑動結前,需確認縫合線能在套管、軟組織以及縫合錨釘(若使用)中順暢滑動。若縫合線滑動不暢,則應選用非滑動結進行修復。 滑動結是在關節外通過將“纏繞線”圍繞“柱線”纏繞形成的。結打好后,術者向后拉動柱線,同時用推結器將結沿套管推向修復部位。當軟組織缺損處閉合,且“修復部位縫合環”內所有多余松弛部分都被消除后,結就在修復部位牢固就座。將滑動結推向修復部位時,柱線會變長,而從套管中穿出的纏繞線末端會變短(這是縫合線滑動的結果)。若打結前兩根縫合線長度相同,那么在將結推入關節的過程中,纏繞線可能會縮進套管內。為避免這一問題,術者在打滑動結前必須調整好兩根縫合線的長度:纏繞線應盡可能長,同時柱線的長度要足夠,以便在打結過程中輕松操作。 單純的標準滑動結在修復部位承受載荷時,可能會向后滑動。一旦發生這種情況,修復部位可能會出現間隙,影響愈合效果。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必須追加“鎖定半結”將滑動結鎖定。若修復部位軟組織存在張力,在打好鎖定半結之前,滑動結就可能向后滑動。為避免這種情況,術者可調整患者手臂的位置以降低修復部位的張力(例如,在肩袖修復手術打結時,可增加手臂的外展角度)。使用抓鉗或牽引縫合線將軟組織拉至復位位置,也能進一步降低軟組織張力。此外,在打結過程中,可先將一個半結推至結處,然后將推結器推過半結和結,通過“過指操作”(參見前文術語部分)重新拉緊滑動結并鎖定半結,同時向后拉動鎖定半結,這樣也能避免結的張力丟失。也可使用“外科醫生第六指”推結器(美國佛羅里達州那不勒斯市Arthrex公司生產)固定初始結,再打鎖定半結。 (二)可鎖定滑動結(Lockable Sliding Knots)使用可鎖定滑動結可降低普通滑動結向后滑動的風險。當可鎖定滑動結在修復部位就座后,向后拉動纏繞線使結的一部分變形,就能將結固定。這一操作能增強兩根縫合線在機械層面的“咬合”程度,提高結的抗滑動能力。打此類結時,術者需注意,在將結沿套管推向修復部位的過程中,不要拉緊纏繞線。若過早拉緊纏繞線,結可能會在當前位置鎖定,無法繼續推向修復部位。有部分術者表示,此類結打好后,即使不追加鎖定半結,其穩定性也能滿足需求。但隨著時間推移,在持續張力作用下,這類結仍可能向后滑動。因此,為確保修復的穩定性,所有結打好后,最好都追加三個帶交替柱線的反向半結,正如Chan等人所建議的那樣[7]。 在任何標準滑動結的末端打一個簡單的半結環,都能將其改造為可鎖定滑動結。將半結環與滑動結一同推向修復部位時,需保持半結環略微松動。當結完全就座后,采用“過指操作”拉緊半結,此時纏繞線的張力應略大于柱線的張力。通過練習,這一操作能使半結環擠壓柱線,從而將滑動結鎖定。(需注意,拉緊纏繞線時一定要小心,避免拉動滑動結導致修復部位松動。)正確完成這一操作后,滑動結主體與后續半結環之間的“柱線”會在兩根縫合線之間切換。最后,需再打兩個帶交替柱線的反向鎖定半結,以確保結的穩定性。 (三)非滑動結(Non-sliding Knot)在某些關節鏡修復手術中,若縫合線無法在軟組織中順暢滑動,無法使用滑動結,就必須采用非滑動結。這類結在關節內的修復部位逐個半結環形成。由于單個半結環的固定強度極低,在打后續半結的過程中,需采取特殊措施防止修復部位松動。通常情況下,保持柱線的張力可防止在打后續半結時結發生滑動。也可使用“外科醫生第六指”推結器(Arthrex公司生產)固定第一個半結環,再打后續的半結。每一個后續半結在打結時都必須充分拉緊,以形成緊密、牢固且長期不會松動的結。切勿將所有半結都圍繞同一根柱線打,否則結可能會隨時間推移而松動。打非滑動結時,關鍵是在最后三個半結之間交替柱線,以確保結具有足夠的固定強度[7]。 六、打結技術(KNOT-TYING TECHNIQUES)關節鏡下縫合修復手術有多種實用的結型可供選擇。本章不會全面介紹目前肩關節鏡修復手術中使用的所有結型,僅選取常用、可靠且操作可重復的代表性結型進行介紹。未提及的結型,并不意味著其穩定性或適用性較差。 (一)鄧肯環(Duncan Loop):滑動結(圖1A)將推結器穿在柱線上(左手握持,圖1B),并在柱線上夾一個鉗子。將推結器伸入關節內,確認縫合線無扭轉,且套管尖端與修復部位之間無軟組織阻擋。調整縫合線,使柱線“較短”,纏繞線“較長”。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兩根縫合線,將較長的纏繞線繞過拇指形成一個環,然后繼續圍繞柱線和纏繞線各纏繞四圈(圖1C-E)。將纏繞線的自由端穿過拇指形成的環(圖1F)。 先拉緊纏繞線的自由端,再拉緊纏繞線從結通向關節的一端,消除結內環的多余松弛部分(圖1G)。 向后拉動柱線(圖1H),同時用推結器將鄧肯環推向修復部位,直至待修復組織和縫合線環收緊。 保持柱線張力,用纏繞線圍繞柱線打一個半結環,然后將半結環推下并拉緊,鎖定結。 在交替柱線上再打2-3個反向半結,固定結。
 圖1 Duncan Loop
(二)Tautline結(Tautline Hitch):滑動結(圖2)將推結器穿在柱線上(左手握持),并在柱線上夾一個鉗子。將推結器伸入關節內,確認縫合線無扭轉,且套管尖端與修復部位之間無軟組織阻擋。調整縫合線,使柱線“較短”,纏繞線“較長”。 將纏繞線越過柱線形成一個環,圍繞柱線纏繞兩圈,每次都讓縫合線從環內側穿過。 圍繞柱線纏繞第二圈后,將纏繞線從環中向上穿出。第三次圍繞柱線纏繞,但此次需從之前“環”的外側且靠近術者一側(“近端”指靠近術者,而非靠近患者)穿過。纏繞時,將纏繞線的自由端向上穿過在原始環外側圍繞柱線形成的“新環”,如圖2所示。 先拉緊纏繞線的自由端(注意不要過度拉緊導致結“鎖定”),再拉緊纏繞線從結通向關節的一端,消除結的多余松弛部分。 用推結器將Tautline結沿柱線推向關節內,同時向后拉動柱線末端,將結滑至修復部位,直至組織和縫合線環收緊。 在交替柱線上再打3個反向半結,固定結。
 圖2 Tautline結
(三)田納西滑動結/短索結(Tennessee Slider/Buntline Hitch):可鎖定滑動結(圖3)將推結器穿在柱線上(左手握持),并在柱線上夾一個鉗子。將推結器伸入關節內,確認縫合線無扭轉,且套管尖端與修復部位之間無軟組織阻擋。調整縫合線,使柱線“較短”,纏繞線“較長”。 將纏繞線從柱線上方繞過,再從下方穿出,將纏繞線末端從其繞過柱線形成的環的外側且靠近術者一側(“環外側”指靠近術者,而非靠近患者)向上穿出。 第二次圍繞柱線纏繞纏繞線,但此次需從第一個環的內側穿過。纏繞時,將纏繞線的自由端向上拉至柱線與纏繞線之間,如圖3所示。 先拉緊纏繞線的自由端(注意不要過度拉緊導致結“鎖定”),再拉緊纏繞線從結通向關節的一端,消除結的多余松弛部分。 向后拉動柱線末端,同時用推結器將田納西滑動結推向修復部位,直至組織和縫合線環收緊。 若需鎖定結,保持柱線張力,略微過度拉緊纏繞線,使柱線變形,從而將結鎖定。 在交替柱線上再打3個反向半結,固定結。
 圖3 Tennessee Slider
(四)SMC結(SMC Knot):可鎖定滑動結(圖4)- 將推結器穿在柱線上(左手握持),并在柱線上夾一個鉗子。將推結器伸入關節內,確認縫合線無扭轉,且套管尖端與修復部位之間無軟組織阻擋。調整縫合線,使柱線“較短”,纏繞線“較長”。
-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兩根縫合線,將較長的纏繞線繞過柱線,并圍繞兩根縫合線纏繞。
- 再次將纏繞線圍繞柱線纏繞,但此次需從柱線與纏繞線之間向上穿出。
- 繼續將纏繞線末端第三次從柱線下方穿過,并從結第一個環的“上方”與“下方”部分之間的柱線和纏繞線之間穿出,如圖4所示。
- 拉動縫合線時會形成一個環,將左手食指伸入環中。保持食指位置不變(避免“鎖定環”過早收緊),同時消除結內環的松弛部分。拉動柱線,用推結器將結向組織方向滑動(在結完全就座前,切勿拉動環線,否則結會在此處過早鎖定,無法滑至正確位置)。
- 當結在修復部位完全就座后,保持柱線張力。用推結器對結施加壓力的同時,向后拉動纏繞線,收緊“鎖定環”,從而固定結。
 圖4 SMC Knot
(五)交替半結(Alternating Half-Hitches):用于鎖定滑動結的非滑動結(圖5)在柱線上打一個上手半結環,將其推入關節內,使其在修復部位的滑動結上牢固就座。 拉緊兩根縫合線,固定該環。保持柱線張力,取出推結器。 將推結器換到另一根縫合線上,該線此時成為第二個半結環的新柱線。 讓纏繞線從新柱線下方穿過,打一個下手半結環,將其推入關節內并完全就座,然后用力拉緊。 將推結器換回原始柱線,讓纏繞線從原始柱線上方穿過,打第三個半結環,然后拉緊該環。
 圖5 Alternating Half-Hitches
(六)Revo結(Revo Knot):非滑動結(圖6)在柱線上打一個上手半結環,將其推至組織處,保持柱線張力以固定該環。 在同一根柱線上再打一個相同的上手半結環,將其推至第一個環上方,拉緊以固定第一個環。 保持柱線張力,在同一根柱線上反向打第三個下手半結環,將其推至結處并拉緊。 取出推結器,將其換到對面的縫合線上(此時為新柱線)。 在新柱線上打一個上手半結環,將其推至結處。將推結器推過結(過指操作),拉緊環以固定前三個半結。 取出推結器,換回對面的縫合線(原始柱線)。 在原始柱線上打一個下手半結環,將其推至結處。通過過指操作拉緊環,完成結的制作。
 圖6 Revo Knot
References- Bacilla P, Field LD, Savoie FH. Arthroscopic Bankart repair in a high demand population. Arthroscopy 1997;13: 51-60.
- Burkhart SS, De Beer JF. Traumatic glenohumeral bone defec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failure of arthroscopic Bankart repairs: significance of the inverted-pear glenoid and the engaging Hill-Sachs lesion. Arthroscopy 2000; 16:677-694.
- Burkhart SS, Danaceau SM, Pearce CE.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analysis of results by tear size and by repair technique-margin convergence versus direct tendon-to-bone repair. Arthroscopy 2001; 17:905-912.
- Gartsman GM, Khan M, Hammerman SM. Arthroscopic repair of full-thickness tears of the rotator cuff.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8;80(6):832-840.
- Loutzenheiser TD, Harryman DT II, Ziegler DW, Yung SW. Optimizing arthroscopic knots using braided or monofilament suture. Arthroscopy 1998;14:57-65.
- Loutzenheiser TD, Harryman FT II, Yung SW, France MP, Sidles JA. Optimizing arthroscopic knots. Arthroscopy 1995;11:199-206.
- Chan KC, Burkhart SS, Thiagarajan MB, Goh JCH. Optimization of stacked half-hitch knots for arthroscopic surgery. Arthroscopy 2001; 17:752-759.
Recommended Reading- Burkhart SS, Fischer SP, Nottage WM, Esch JC, Barber FA, Doctor D, Ferrier J. Tissue fixation security in transosseous rotator cuff repairs: a 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simple versus mattress sutures. Arthroscopy 1996; 12: 704-708.
- Burkhart SS, Diaz-Pagan JL, Wirth MA, Athanasiou KA. Cyclic loading of anchor-based rotator cuff repairs: confirmation of the tension overload phenomenon and comparison of suture anchor fixation with transosseous fixation. Arthroscopy 1997;13:720-724.
- Burkhart SS, Wirth MA, Simonick M, Salem D, Lanctot D, Athanasiou KA. Loop security as a determinant of tissue fixation security. Arthroscopy 1998;14:773-776.
- Burkhart SS, Wirth MA, Simonick M, Salem D, Lanctot D, Athanasiou KA. Knot security in simple sliding knot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rotator cuff repair: how secure must the knot be? Arthroscopy 2000;16:202-207.
- Chan KC, Burkhart SS. How to switch posts without rethreading when tying half-hitches. Arthroscopy 1999; 15:444-450.
- Gunderson PE. The half-hitch knot: a rational alternative to the square knot. Am J Surg 1987;154:538-540.
- Kim SH, Ha Kl. The SMC knot-a new slip knot with locking mechanism. Arthroscopy 2000;16:563-565.
- Kim SH, Ha Kl, Kim SH, Kim JS.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nal locking mechanism for loop security enhancement in the arthroscopic knot. Arthroscopy 2001; 17:850-855.
- Shimi SM, Lirici M, Vander Velpen G, Cuschier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holding strength of slipknots using absorbable and nonabsorbable ligature materials. Surg Endosc 1994,8:1285-1291.
- Trimbos JB. Security of various knots commonly used in surgical practice. Obstet Gynecol 1984;64:274-280.
- Trimbos JB, Van Rijssel EJC, Klopper PJ. Performance of sliding knots in monofilament suture material. Obstet Gynecol 1986;68:425-430.
- Trimbos JB, Booster M, Peters AA W. Mechanical knot performance of a new generation polydioxanone suture (PDS2).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1991;70:157-159.
來源:Shoulder_Arthroscopy_James_E_Tibone_MD_Felix_H_Savoie_III_MD_Benjamin_S 查看更多:骨科臨床基礎篇 _技術篇 _解剖篇 運動醫學篇 AO手術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