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來源:
1940 年 4 月初,天東馬灣竹橋至余李家臺一帶, 出現了一支沒有番號的武裝。他們大肆搶劫群眾財物,并揚言要火燒干驛,弄得當地群眾惶恐不安。干驛馬灣 的黨組織和商民代表請求天門縣委派兵剿匪。縣委將此情況報告了天漢地委,地委決定派四團隊和漢川縣國民自衛兵團聯合進剿。
4 月中旬,四團隊團長李人林、政委岳林率兩個營,漢川縣國民自衛兵團副團長謝威率兩個中隊,經干驛到達馬灣。四團隊和自衛兵團接近竹橋,土匪抵抗一陣后,便向華嚴湖方向撤退。戰士們追到村前的小橋,對方的步槍、機槍、迫擊炮等輕重火器從四周一齊打響。經過一陣激戰之后,一中隊奪取了橋頭堡;二中隊與敵人展開巷戰,逐房逐屋進行爭奪、拼殺,一些亡命之徒脫衣卸帽,拼命抵抗。戰士們從敵人背心所印字樣發現對手竟是一二八師的軍官團隊伍。他們化裝成土匪,妄圖偷渡襄河,潛入馬灣竹橋一帶,蠶食新四軍抗日根據地,擠壓新四軍戰略空間。
為迅速解決戰斗,李人林和謝威決定“擒賊先擒王”,搶占制高點,打掉敵軍指揮所。自衛兵團一中隊隊長兼指導員汪潮挺身而出,主動請戰。在二中隊的掩護下,汪潮帶領一排戰士匍匐前進,迅速搶占制高點,打掉了軍官團的指揮所。指揮所一垮,敵人群龍無首就亂了陣腳,再也無力組織進攻了,只好狼狽逃竄。四團隊和國民自衛兵團遵循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并未追擊。在戰斗快結束時,汪潮被軍官團的冷槍擊中,不幸犧牲。
竹橋戰斗后,王勁哉對其軍官團打了敗仗非常惱火。他一氣之下,殺了出謀劃策的“參謀”,并且還寫信對李人林進行無理指責和謾罵,對新四軍采取的軍事行動橫加指責。李人林在回信中寫道:我們是應漢川縣政府的請求前來剿匪的,根本不知道此地的土匪是閣下的部隊。為了群眾的安寧、社會的安定,我們這樣做是沒有什么錯的。兩軍之間的誤會,完全是由聯系不夠、溝通不暢造成的。
天漢地委根據邊區黨委的指示,抓緊做王勁哉的統戰工作。經過漢川縣長向巖從中調解,王勁哉表示諒解。
雙方派出代表在田 二河進行談判,達成協議,承諾各自據守自己的防區,互通情報, 互相支援,共同對敵。豫鄂邊區黨委成員陶鑄、楊學誠聯名致函王勁哉,希望他“以民族事業為重,共策前途”。
竹橋之戰,天漢共產黨組織和抗 日武裝依據“堅持抗戰,反對投降; 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原則,取得反摩擦的勝利。人民群眾看清了國民黨消極抗戰的一面,更加增強了鞏固和發展天門抗日根據地的斗志。同時,也為天漢黨組織在這里扎住腳跟奠定了良好基礎。 (市檔案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