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臟作為人體消化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大器官,它承擔的責任非常重,無論是消化、排毒,還是合成等,都需要在肝臟的參與和配合下,才能夠順利完成。 但肝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表現得非常低調,即便出現了病變,也不會輕易表現出來,只有等到其不能獨自承擔痛苦的時候,才會釋放出不適信號,但到了這個時候,大多都已經為時晚矣。 因此,如何通過身體的一些細微變化來提前發現肝臟的惡變,對于保障肝臟健康以及呵護自身生命安全來說,有著不容小覷的意義,而從臨床角度出發,如果肝臟發生了癌變,往往能夠通過排便有所得知,如果排便的過程中出現了以下這3種異常,那么就要引起注意了,說明肝臟可能已經發生了惡變。 ![]() 1.大便不成形 大便沒有形狀,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腹瀉。如果在某段時間內,經常有排便方面的問題,比如總是感覺像吃壞了肚子似的,那么此時就需要提高警惕了,這有可能與肝臟病變存在關聯,當肝臟合成的膽汁分泌水平異常偏高時,多余的膽汁無法順利回流,進而就會無序堆積在腸道內部,導致腸道的內環境平衡被打破,而在此情況下,腸道內的糞便性質就會發生改變,從稀糊狀發展成為稀水樣,不僅不成形,同時還會帶有大量的水分,因此在排便的過程中,就會呈現出稀水樣大便。 2.糞便顏色改變 ![]() 正常情況下,糞便的顏色是黃褐色的,這主要是由于膽色素在經過的分解代謝后,會通過腸道排出體外,最終也會與糞便混雜在一起。但如果在較長一段時間里,大便顏色發生了異常改變,比如顏色發白,那么此時就要提高警惕了,可能是與膽道堵塞密切相關,在此情況下,就會導致膽色素無法及時有效的排放。 在臨床上,此時就要充分考慮是肝臟出現了病變,常見的疾病就包括膽道疾病等,當然,也不排除是與肝臟惡變息息相關。除此之外,如果同時還出現了皮膚黃染以及排便異常癥狀,那么與肝臟病變相關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3.脂肪樣大便 ![]() 脂肪樣大便,同樣也是大便異常的一種表現形式,在臨床上,也被稱為“脂肪瀉”。這種癥狀的出現,大多由于患者體內的脂肪大量分泌于腸道,而多余的脂肪粒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分解與吸收,最終就會與糞便一起被排出體外,同時也會影響到腸道的環境平衡,特別是會影響腸壁的正常分泌與吸收。 因此,最終就會以“脂肪瀉”的方式呈現出來。而肝臟本身就肩負著代謝脂肪的重任,如果肝臟相關功能沒有辦法正常運轉,那么出現脂肪瀉的概率就會比較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