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從未認真想過“一生最想要什么”?因為答案總像風中的蒲公英,跟著年歲輕輕飄移。
兒時的憧憬里,從沒預料到會扎根這座城市,更想不到如今指尖滑動就能連通世界。
記憶里,彩色電視也是稀罕物,奶奶在世時曾念叨:“啥時候咱也能像電視里那樣,不但有電燈,還有電話?”
后來自來水通進院子,她看著水龍頭里流出的水瞇著眼睛說:“日子真好啊,連水都不用挑了。”
那時我也覺得,生活真的越來越好,比自己想要的都好。
小時候的“好生活”很實在,不用等到過年,也能抱著蘋果梨啃到滿足;油條和水餃不用盼著節日,饞了就能吃;更不用在盛夏的麥田里彎腰,被麥芒扎得直掉眼淚,也不用在玉米地掰得指尖發腫。
所以那時的愿望直白又迫切:快點長大,出去掙錢,讓家人不用再為錢皺眉頭。
2
這兩年,生了二寶,工作慢下來,一時的輕松反而讓自己有了心慌。
剖析下內心,心慌的不是停下,是忘了怎么享受松弛。
再問自己想要什么生活,心里有了很清晰的認識:不過那些平淡沒波瀾的日常,過日子不為錢發愁,倒不必商場自由,能在菜市場隨心所欲就不錯。
每天收拾完屋子,沏杯茶讀半本書,瞇眼曬會兒太陽;中午沿著街道慢慢走,看光影落在墻上;傍晚孩子撲進懷里撒嬌,周末能陪他們玩耍;偶爾攢些時間,去陌生的城市逛逛街巷。
這樣的日子,在別人眼里或許普通,于我卻是最奢侈的饋贈——正因為難得,才更懂珍惜。
3
如今我最想要的,不過是家人的平安健康,和自己心底的一份平和。
偶爾還是會憂慮,但漸漸明白,“居安思危”之外,過度思慮只會捆住自己。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最好的生活”從不是追來的,是活出來的,尊重自己的心意,少被旁人的聲音裹挾;有事做時認真做,哪怕不喜歡,也先試著和當下的日子和解。
我們總覺得“遠方才有詩意”,想逃離眼前的瑣事。可換個地方就會發現,麻煩不會因為換了坐標消失,反而會添新的困擾。
因為真正能改變生活的,從不是時間或空間,而是自己的心態。
4
人活著不必要意義,本來就沒有既定的“意義”。
有能力時就去拼搏,去實現心里的抱負,也為了不留遺憾;累了時能停下來,把當下的日子過得舒服開心。
不執著于“必須要什么”,而是珍惜“已經擁有什么”,在認清生活的煙火氣后,依然愛著每一個平凡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