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幫助別人時,別人未必真的需要你的幫助,是個人都知道,輕易得到的東西是沒有人會珍惜的。 尤其是不用任何代價的幫助,更不會讓人感激涕零,相反的,會讓人對你心生厭惡,進而開始對你采用報復的手段,這就是人性,沒有一點道理可講。 我之前的一位朋友,給我講了這么一個故事,他當時是公司的部門經理,而公司的員工工資不高,而他部門的一個員工,每天都說工資太低了,自己負債太多了,工資太低了,能不能給老板,提一下漲工資的事情。 他就想著,去帶著這位員工一起賺錢,可是,結果往往都無法逃脫人性險惡的規律,最后,那個員工舉辦了我的這個部門經理朋友,自己當上了公司的部門經理。 他自以為是的以為,別人真的是沒有錢了,結果自己的善良再次被人利用了,還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正所謂:沒有霹靂手段,莫行菩薩心腸。 否則,最先被人利用你的善良的就是你最想幫助的人,一般來說,這樣想幫助別人的人,他們都有一個不好的心理,總是以為自己是一個救世主,好像沒有她的幫助,這個世界都是窮人。 而她們卻總是不懂得拒絕,不知道職場的法則,那就是在公司里做事,賺錢,不要講人情,也不要講關系,不然很容易被別人利用,還會被人無恥的嘲笑,這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但是,還是會有人前仆后繼的跳進去,明知道那是個陷阱,總是無法抑制住他們救世主的心態,以前我也不懂,接觸的世界多了,認識的人多了之后,才知道,所謂的救世主心態,就是生活中有個別人,總是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拯救者。 他們不懂得拒絕,總是想著去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卻最容易忽視自己恰恰是那個,最需要幫助的人,當然,這樣的人,社會總有一天會教會他一個道理: 一個人若是沒有金剛手段,莫行菩薩心腸,須知人心叵測,你的好心和善良很容易別人利用,更可笑的是,多數的時候,你的號好心和善良往往會辦成壞事,所以,沒有金剛手段的真本事,不要輕易地去坐在好人好事。 魯迅曾經說過,當你慈悲時,沒有自信和勇猛,那就是軟弱,當你善良時,沒有邊界和鋒芒,必招小人纏身。 很多人都不明白,芮小丹明明是一個善良的人,她也好心幫助了王廟村村民們致富,這就是善良,這就是做好事,她那么善良的一個人,為什么最后卻慘死。 從而引發出來一個,很多人一輩子想不明的問題,好人不長命,禍害遺萬年,這是一個千年的疑問。 經常看電視劇的人都知道,那些作惡多端的人,尤其是殺了很多人的惡徒,當他們放下屠刀的時候,卻能立地成佛,而那些做了很多好事的人,一直是一個善良的人。 他們一旦做錯了一件事,就會被人說成是衣冠禽獸,表里不一,渣男等惡毒的詞匯,就會強加在他們的身上,縱觀歷史,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數不勝數。 我們也看到,丁元英是答應了芮小丹,去幫助王廟村村民們致富脫貧,但是,他卻有金剛手段,各種應對的手段和策略,他都提前設好了局,不管是后來葉曉明提出退股,還是肖亞文入股了格律詩公司。 甚至就連小人劉冰,也未能逃脫掉他的制裁,這都是因為他有金剛和伏魔的手段,如果沒有這些手段,千萬不要動你惻隱之心,須知,人心叵測,你沒有透視眼,看不透人性的險惡。 所以,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一旦和一個人聊不來,說不上話,甚至你感覺這個人怪怪的,又說不上來哪里怪,唯一能做的就是拉黑,刪除,及時遠離,你不是救世主,也不是菩薩,你就是一個普通人,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懂得拒絕,比做成任何事都重要。 如果你當下還在人生低谷期,就一定要記得這個原則,這不是玄學,而是我們的老祖宗早就告誡我們的,只是限于你的認知,你不知道而已。 那就是,一旦你接觸某些事,某個人時,你的生活開始表現得低能量,甚至你的生活也變得負能量,那就是你的命運開始改變,其主要原因是你接觸了低素質,低能量的人造成的,果斷離開,立即拉黑,不要猶豫。 周易云:一賤破九貴,一貴破九賤。 看到那些凄慘的人,你的內心要想著一句話: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還記得前幾天看到,有一個叫李維剛的,總是拍視頻包魚塘,而那些要他包魚塘的人,都是命運凄慘的人,總是需要幫助的人。 有一次,一個腿有殘疾的人,想要李維剛幫助,說他的魚塘里有幾百斤的魚,李維剛花了2萬元包了魚塘,結果可能只能賣1千塊錢,由此,引起了網友的強烈評論,其中評論區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你的善良和好心,千萬不要泛濫成災,因為你沒有搞清楚對方什么情況的時候,你的善良,就是廉價的,不值一文。 或許那個讓李維剛幫忙的人,一直都是靠騙人為生的,你沒有調查也沒有發言權,所以,看到別人的凄慘和可憐,就記住上面的這句話就對了, 最后,當你的善良和好心被惡人利用的時候,就等于你接觸到了人性最賤的一面,你的九貴也會被破壞。 這個時候,你的命運也就發生了逆轉,這也是很多人,陷入低谷期的重要原因,你的善良被人利用,成了別人命運的跳板,你就是那個鲇板上的魚。 俗話說: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你是愿意做魚肉,還是愿意做刀俎,歡迎各位道友在下面評論留言。 ![]() |
|
來自: 地瓜5gbq29yd5l > 《天道 滄浪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