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大家兩個問題: 1 作文的學習方法的本質,是不是枚舉法? 2 作文有沒有快速取巧的學習策略? 針對第一個問題,我的答案是,是的,作文本質就是枚舉法,大部分情況下,對于初學者來說,作文是一種積累性的學科,也就是說,你必須學習一篇,才能會寫一篇。 但是正如同被很多同學所詬病的那般,枚舉法的低效性是有目共睹的: 今天你學習了怎么寫誠實,那可能你會寫類似于誠信,坦誠,信用管理這一類的話題,但是如果變成專注了,不好意思,你得重新學,在誠實方面的論證和素材積累,是沒有辦法對于一些其他話題提供內容幫助的。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在于枚舉法所具有的額外影響——作文所能夠寫的主旨近乎浩如煙海,我們不可能把作文的題目通過簡單的枚舉法徹底解決。 這就是為什么大部分同學對于語文學科產生低效能感的本質——很多同學會覺得語文學習就是無序地積累各種素材,萬一碰到了高考能用的,那是幸運,如果不能用那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 這時候就開始到第二個問題,有沒有什么更加有效的學習策略?讓作文的學習效率能夠超越枚舉法? 這個問題,在我看來答案也是肯定的,但是卻對于同學思想深度會有一定的要求,這時我們就要提到一個關于作文一解多題的學習策略,那就是你必須要有關乎于“元”的認知。 什么叫作“元”? 關于元的近似解釋有很多,比如說形而上,再比如說第一性,但是說人話的角度,所謂的元就是用相對抽象的理論概念來對于常識性的素材概念進行解釋,而元的集約性導致這是最優效率的素材搜集方式。 因為有句話,叫作萬變不離其宗,其實我們會發現很多話題在形式中會有非常多樣化的變化,但是他們的內核卻是同源的。 給大家舉個例子吧,比如在課上我會推薦小朋友積累一個理論,叫作理性中的非理性。 這個概念我第一次知道是源于去了解喬治·瑞澤爾的社會的麥當勞化理論,而麥當勞化脫胎于馬克思韋伯關于社會理性化的討論。 什么意思呢?就是本身我們社會會用很多理性化的工具來提高效率,但是如果我們社會單一化地使用理性策略作為唯一行動方法論,那這個行動就是非理性的。 然后對于這個做法的歸謬,其實就是理性中的非理性,會導致我們在各種形式上帶來高效,但是會導致人們忽視在“理性”高效外衣包裹下的低效的實質。 一般如果我們洞察到理性中的非理性,我們就可以從“質”和“量”的維度去描述,然后就能夠成為一個相對深刻的作文分論點了、 請輸入文字 了解到這樣一種形而上的抽象概念,我們就能夠解答很多具體問題了 比如25浦東高二下期中區統考 有人說,技術發展就能帶來效率。有人則不以為然。 這道題就非常直接地說出了,技術發展能夠帶來效率的提升,但是雖然在數量級上效率會有蛻變,但是卻在實質中沒有辦法獲得質變。 對于技術發展來說,我們用理性中的非理性的理論切入,本質就了解在技術問題上關乎于“量”和“質”之間的選擇,比如技術可以給我們帶來更有效率的物質效率的滿足,但是更加豐裕的物質效率,會導致人幸福的閾值變高,反而從更本質的幸福效率角度來看,物質給我們帶來的幸福效率是變得低效了 再比如前幾年的【上中月考】 有人說:“計算機也許不能像人一樣思考,但我擔心的是人像計算機一樣思考。” 這道題說明了啥?為什么人像計算機一樣地思考會帶來問題? 那很簡單,計算機一樣的思考,能夠在數量級上解決更多的問題,但是從質量上來說,人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會導致問題的單一,會導致我們會如同計算機一樣用線性的思維解決復雜的客觀化的問題,從而并不能真正地提高我們的解決問題的質量。 類似AI類的話題,其實理性中的非理性都能成為好的內容切入。 再比如前幾年的模考卷: 27.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我們這個時代,“復制”無處不在:點擊一下鼠標,可以復制一篇文稿;接受一次美容,可以復制一個偶像;建造一條流水線,可以復制一批產品;圈劃一塊土地,可以復制一座城市;傳唱一首歌,可以復制一樣情感;閱讀一本書,可以復制一種思想…… 上述現象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1)自選角度,自擬題目,不要寫成詩歌。(2)不少于800字;(3)不得透露個人信息。 這道題目,表面說的是復制,實際還是關于理性中的非理性 簡單詮釋來說,復制是一種效率性質的理性做法 但是這個將這樣的做法推演出去,成為具有普適性質的方法論,就會有問題:看上去理性高效的復制,卻掩蓋了這個世界上新知識誕生的速度變慢,創意被不斷扼殺的低效實質 再比如,這幾年常考的社會標簽和個體印象類的話題,其實本質,我們也應該洞察出這是一種理性 比如這樣一道作文題: 27.閱讀下面文字,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人是符號的動物,我們習慣用“企業家”“民工子弟”“90后”“殘疾人”……不同的符號來標識人的不同,自己也常常為“符號”所累,當人被“符號”遮蔽時,容易忽視人共有的本性,也易忽視自己的存在。 這道題也能用理性中的非理性去解釋:符號是一種效率的做法,能夠讓我們快速地對于一個人做到識別 但是,當我們這個時代,統一化地過度使用符號這樣一種理性工具的時候就會有問題——當我們現在對于他人認知,太過于注重標簽,公司招人,就只看學歷,社團經驗等等這些的標簽的時候,反而我們很難真正地理解一個人了。 這個就是理性外衣包裹下的低效實質——我們看似很快速的認知世界,實際上來說,掩蓋了我們社會認知低效的實質——我們已經很難以對于人產生洞察感,對于人性的閃光點,往往也會被我們漠視。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是不是已經帶大家觸及了所謂高效作文學習的一個非常基本的策略: 當我們學習的作文素材不再僅僅局限在敘事類的素材積累上,而是追求一些理論化的語言進行素材的整理和掌握,是不是能夠讓我們對于作文,獲得更加有效率的學習呢? 那關于作文的一些抽象概念和作文素材,我們也有一定的內容上的整理,評論區回復“作文素材”,然后后臺私信添加助教老師,就可以獲得一份我們整理的理論素材框架,也祝大家用更加有效的作文學習策略來實現成績的躍升。 以上 ![]() 作者:余揚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