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主峰的玉峰塔,又稱定光塔、大塔,它位于北京西北郊玉泉山主峰之巔,是清代皇家園林靜明園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北京地理位置最高的古塔。它不僅是清代建筑藝術與佛教文化完美結合的典范,更以其卓絕的地理位置、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成為北京西郊“三山五園”皇家園林體系中不可或缺的視覺焦點與精神象征。以下從地理、歷史、建筑、文化、景觀、保護與現狀六個維度,對玉泉山主峰的玉峰塔進行全面深入的解析。 玉峰塔,已經歷經265載風霜,以47.7米之軀,矗立于150米之巔,凝結了乾隆盛世的江南情懷與北地雄風,見證了北京西北郊山—水—塔—園共生共榮的皇家氣象。它不僅是磚石疊砌的工程奇跡,更是一本立體的歷史教科書,一幅流動的山水長卷,一首寫在天地間的史詩,一部永恒的傳奇。 一、地理坐標:京師西北,峰頂凌云 玉泉山位于北京的海淀區西山,頤和園西側,山勢呈西北—東南走向,狀如馬鞍,主峰海拔約100米。玉峰塔即建于主峰之巔,塔高47.7米,塔剎頂端距地面約150米,是京城制高點之一。登臨塔頂,可俯瞰昆明湖、萬壽山、圓明園、香山諸勝;向東與紫禁城、景山遙相呼應;向北可遠眺燕山余脈。因其地勢高峻,玉峰塔在京城西北形成了一道獨特的天際線,也成為頤和園借景的經典范例,也成為大家一直關注和心心念念的美景。 二、歷史沿革:乾隆南巡,仿效江南 1. 初創 玉峰塔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當時清代乾隆帝南巡至江蘇鎮江金山寺,見慈壽塔雄踞山巔,與長江相映成趣,遂命畫師繪圖攜歸,敕令在玉泉山主峰仿建,并賜名“玉峰塔”,塔內供奉燃燈佛(定光佛),所以這座塔又稱為“定光塔”。 2. 修繕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曾對玉峰塔進行較大規模修葺。1949年后,靜明園一帶劃歸國家政務活動場所,塔與山體進行了系統加固與綠化,但不再對公眾開放。 3. 劫難與保護 1860年、1900年,靜明園兩度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焚掠,園內建筑多毀,唯玉峰塔因磚石結構且遠離核心宮殿區而幸存。2006年,靜明園以“清代古建筑”身份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峰塔作為核心文物納入保護體系。 三、建筑特色:仿江南而具北地雄姿 1. 形制與尺度 玉峰塔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高47.7米,塔身淺杏黃色,坐北朝南。平面逐層收分,輪廓挺拔而柔和,既仿鎮江慈壽塔之神韻,又具北方塔式之雄健。 2. 結構巧思 (1)抗風設計:各層門窗位置交錯——一、三、五、七層于東、西、南、北四面開門,其余各面設拱券鏤花漏窗;二、四、六層則旋轉45°錯位。此種“錯層布窗”可使風力相互抵消,減少塔身裂縫。 (2)仿木斗拱:層間以磚雕仿木斗拱承托塔檐,外挑較短,以適應北方強風。 (3)塔剎:頂置銅鎏金葫蘆形寶剎,八條垂脊交匯,脊端懸掛風鐸,聲傳數里。 3. 內部空間 塔內石階盤旋而上,共120級,可登臨俯瞰。每層設三處壺門式佛龕,原供佛像及乾隆御題楹聯,今字跡已風化難辨。 四、文化意涵:皇家園林的精神坐標 1. 靜明園十六景之一 乾隆帝欽定“靜明園十六景”,以四字命名并各賦一詩,“玉峰塔影”即為其中一景。每當夕陽西下,塔影倒映昆明湖,天水一色,乾隆帝曾題詩《玉峰塔影》贊美此景,遂成“玉峰塔影接湖光,金碧琉璃動晚涼”之佳句。 2. 借景與對景 玉峰塔不僅是靜明園的制高標志,更被東面的清漪園(頤和園)巧妙借景:自昆明湖東堤西望,塔影與西山群峰共同構成一幅天然長卷。晚清詩人寶鋆曾云:“玉峰塔影如招手,待我登高鸞鳳吟”。 3. 佛教象征 塔內原供燃燈佛,這是過去佛,與妙高寺釋迦佛(現在佛)、華藏塔毗盧遮那佛(法身佛)形成“三世佛”空間格局,體現乾隆帝“佛法一統”之政治哲學。 五、景觀時空:四時之景,玄妙萬千 1. 春:山桃爛漫,塔映霞緋 玉泉山植被豐茂,春季山桃、杏花沿坡怒放,玉峰塔矗立花海之巔,宛若云霞中的瓊閣。 2. 夏:玉泉趵突,塔影涵虛 “玉泉趵突”為燕京八景之一,泉水自山根噴珠濺玉,塔影蕩漾其中,涼風習習,為昔日皇家避暑勝地。 3. 秋:紅葉漫山,鈴語秋風 霜降之后,黃櫨、楓香層林盡染,塔檐銅鈴隨風作響,聲入寥廓,別添幽思。 4. 冬:雪壓銀山,塔映晴空 大雪初霽,山如玉簇,塔似銀筆,晨曦夕照之時,金頂與琉璃瓦光輝奪目,蔚為壯觀。 六、保護現狀與公眾建議 1. 封閉管理 1949年后,玉泉山地區成為國家政務活動重要場所,實行封閉管理,專門人員駐守,玉峰塔僅能從頤和園、香山或京密引水渠西岸遠眺。 2. 科技保護 近年來,專業機構利用三維激光掃描、無人機傾斜攝影等技術對塔身結構、殘損情況進行數字化監測,建立“玉峰塔數字檔案”,為預防性保護提供依據。 3. 社會建議 隨著“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進度的推進,目前社會各界也是建議在不干擾國家政務活動的前提下,通過預約制、研學游、數字博物館等方式,適度開放玉泉山歷史文化展示區,使玉峰塔這一“京華最高峰塔”重現大眾視野,繼續發揮文化遺產的教育、審美與生態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