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齒p231 【來源】本品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牙齒的化石。生川谷及巖水岸土穴中死龍處。分布于內蒙古、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河南、四川等地。 【別名】青龍齒、白龍齒。 【性味歸經】味澀、甘,性涼。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鎮驚安神,清熱除煩。主治:驚癇、癲狂、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身熱心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炮制】除去泥土,敲去牙床。 1.龍齒:刷凈泥土,打碎。 2.煅龍齒:取刷凈的龍齒,在無煙的爐火上或入坩堝內煅紅透,取出,放涼。用時碾碎。或火煅兩淬,研末,水飛,曬干。 3.《綱目》:修治同龍骨,或云以酥炙。 4.鹽淬龍齒:取凈龍齒,置適宜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煅紅透,取出,立即噴灑食鹽水,冷后研碎。每凈龍齒100kg,用食鹽12.5kg。 【化學成分】主要成分均為碳酸鈣、磷酸鈣。 【方劑選用】 1.小兒驚熱如火,亦治溫壯:龍齒為末。調服。 2.因驚成癇,狂言妄語:龍齒(研)、鐵粉(研)、凝水石(研)各30g,茯神(去木)45g。上四味,搗研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溫米飲下。 3.小兒天釣,手腳掣動,眼目不定,有時笑啼或嗔怒,爪甲皆青:龍齒15g(細研),鉤藤、白茯苓各15g,蟬殼2-7枚(微炒),黃丹、甘草(炙微赤,銼)、鐵粉(細研)、朱砂(細研)、川大黃(銼碎,微炒)各0.3g。上藥搗羅為末,入研勻。每服3g,以水一小盞,煎至六分,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4.夜驚癥:生龍齒20g(先煎),蟬蛻18g,鉤藤30g(后入),麥門冬24g,生地黃18g,連翹15g,竹葉6g,桑螵蛸24g,桔梗9g,甘草6g,6劑,水煎服,每日1劑。10天后復診,夜驚發作次數大減,每次發作持續時間縮短,舌仍紅赤,苔薄黃,脈細數。上方去連翹,加茯神15g,水煎服。 5.防治子癇:牡蠣30g,龍齒18g,杜仲15g,石決明30g(先煎),制女貞子、生白芍各12g,夏枯草、桑寄生各15g,茯苓、澤瀉各12g。水腫加車前草、赤小豆、豬苓;蛋白尿加米仁根、淮山藥、益母草;夾痰加竹瀝半夏、制膽星、石菖蒲、旋覆花。1天1劑,水煎取汁,1天2次,口服。 【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①《本草經集注》: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②《雷公炮制藥性解》:畏干漆、蜀椒、理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