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總會聽到人說,越會 “折騰” 的人,越容易贏為啥老實人在婚戀市場總遇冷?不是他們不夠好,而是不懂 “情緒比實在更打動人”。 比如說情人節送禮物,老實人把月薪 8000 全轉給女孩,對方可能只說句 “你很實在”,轉頭就把他放進 “備選”;可懂情緒價值的人同樣花 8000,3000 租輛好車撐場面,2000 訂家浪漫餐廳,3000 買份精致禮物,女孩反而更心動,不是女孩現實,而是后者戳中了人性里的 “情緒需求”,比起 “為你好”,“讓你開心” 才是更直接的打動方式。 我們都知道在感情里的 “輸贏”,從來不是靠 “頻次” 取勝,而是 “強度”。 比如說兩個男孩追求同一女孩:A 天天找她聊天,翻來覆去都是 “吃了嗎”“睡了嗎”;B 半個月才出現一次,卻能跟她聊三四個小時的心里話,從興趣愛好聊到人生理想。 你覺得最后女孩更傾向誰?大概率是 B。因為 A 的關心像 “溫水煮青蛙”,沒波瀾;B 的交流卻有深度,能留下深刻印象。 生意其實也是如此,有人天天跑客戶,卻總在談 “雞毛蒜皮” 的小事;有人半年才見一次客戶,卻能精準聊到對方的需求痛點,反而更容易簽單。 做事的效果,從來不是 “做了多少次” 決定的,而是 “做到了什么程度”。 賺錢這件事,更是如此。大多數人一輩子忙忙碌碌,工資每年漲個 2000 就滿足,卻始終跳不出 “辛苦錢” 的圈子;可真正能賺大錢的人,都懂 “熬得住寂寞,等得起爆發”。 做自媒體的人,前一兩年可能連房租都賺不回來,卻依然每天寫文案、拍視頻、剪素材,連社交都很少參與,他們并不是傻,而是在等一個 “爆發點”。 比起頻繁換項目、跟風追熱點,他們更愿意聚焦在一件事上,慢慢積累。就像種果樹,沒人會因為第一年沒結果就把樹砍了,反而會精心培育,等它枝繁葉茂了,自然能收獲果實。 更關鍵的是,在沒資源、沒名氣的時候,“偏激” 反而成了破圈的利器。 很多網紅剛起步時,要么言辭犀利懟人,要么專門吐槽某類現象,甚至有人靠 “裝” 出圈,不是他們想博眼球,而是 “溫和” 在流量時代毫無存在感。 做短視頻也一樣,你既想討好女性用戶,又不敢得罪男性用戶,最后只會兩邊不討好;可若敢明確立場,比如專門幫女生吐槽 “渣男”,哪怕引來男性用戶的爭議,也能吸引一批忠實的女性粉絲。 “偏激” 本質上是制造 “沖突”,有沖突才會刺激情緒,有情緒才會被記住。 有人靠 “毒舌” 走紅,不是他脾氣差,而是他的 “罵” 有觀點、有笑點,能戳中大家的共鳴點,反而成了別人忘不掉的 人設“標簽”。 做事同樣也是一個道理: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 “極致”。 你請朋友吃 180 塊的火鍋,吃十次他可能都記不住;可你請他吃一頓 2000 塊的大餐,他大概率會記很久。 給客戶做服務,天天發 “早安晚安”,不如一次把問題解決得妥妥帖帖;跟人打交道,偶爾送點小禮物,不如在對方需要時幫個大忙。 這種 “極致” 不是要你走極端,而是要抓住關鍵點,比如想讓別人記住你,就把自己其中一個特點無限放大:愛做飯就天天分享美食,會穿搭就專注講搭配,哪怕是 “能裝”,也能通過各種場景展示,讓別人一看到你就想起 “哦,那個超會打扮的人”。 不管是談戀愛、搞事業,還是交朋友,“平淡” 從來不是優勢。 與其做個 “老實人” 默默付出,不如學做個 “會折騰” 的人:多懂點情緒價值,讓別人跟你在一起時開心;學會聚焦,把一件事做到極致;適當 “偏激”,讓自己有鮮明的個性標簽。 因為,這個世界更愿意記住 “有特點” 的人,也更愿意給 “會做事懂情緒價值” 的人機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