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標注全球無人區(紅色區域)的地圖。根據聯合國數據,2024年全球人口已達81.42億,近五年年均增長率約0.8%,相當于年增人口約2.3億(原文此處單位錯誤)。非洲是人口增長的主要貢獻者,占比超過60%,而歐洲多國已陷入人口負增長。基于當前趨勢,聯合國預測2100年全球人口或達104億,印度人口則可能在2048年達到16.7億。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全球陸地總面積約1.49億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積的29.2%。其中,亞洲面積最大(約4400萬平方公里),大洋洲最小(約867萬平方公里)。若將全球人口平均分配至陸地,人口密度約為54人/平方公里。然而現實中,人口分布極不均衡:大量人口高度聚集,而廣袤區域卻人跡罕至。這種分布直觀反映了不同區域對人類居住和農業發展的適宜性差異。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以下按面積從大到小排列全球主要無人區: 1、南極洲大陸(約1400萬平方公里): 位于地球最南端,幾乎全境被冰蓋覆蓋。氣候極端嚴寒,記錄最低溫達-89.2℃,最大風速超過90米/秒(遠超17級超強臺風上限的61.2米/秒)。無常住人口及主權國家。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2、北美洲北部地區(格陵蘭島、加拿大北部及美國阿拉斯加,總面積約1386.85萬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極低(格陵蘭島約0.03人/平方公里,阿拉斯加約0.4人/平方公里,加拿大整體約4.2人/平方公里)。嚴酷的嚴寒氣候和貧瘠土地是主要限制因素。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格陵蘭島特例:作為世界最大島(216.6萬平方公里),其冰蓋覆蓋率達85%,僅次于南極,常受冰山崩塌和海冰裂縫威脅。人口僅5.69萬。其面積略大于中國新疆(166.49萬平方公里)與甘肅(42.58萬平方公里)之和(約209.07萬平方公里),但人口密度僅0.03人/平方公里,相當于中國一個村莊的水平。 3、非洲撒哈拉沙漠(約932萬平方公里): 世界最大沙漠。極度干旱缺水,生存環境極其惡劣。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4、南美洲亞馬孫雨林(約700萬平方公里): 面積與澳大利亞相當。終年高溫高濕(相對濕度常達80%-90%),茂密雨林中多有毒生物。濕熱環境阻礙人體散熱,易滋生瘧疾等疾病,且常發洪水,地形復雜,極不宜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5、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約200萬平方公里): 以酷寒著稱(最低溫低于-50℃),人口密度僅約1.5-3.75人/平方公里。俄羅斯人口主要集中于歐洲平原,東部廣袤區域人煙稀少。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6、澳大利亞內陸(總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 總人口約2600萬,密度約3.4人/平方公里。干旱缺水、土壤貧瘠及地理隔離導致內陸大部分區域人跡罕至。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7、亞洲內陸高原及荒漠(包括中國青藏高原、蒙古戈壁沙漠等): 青藏高原:世界最高高原(平均海拔超4000米)。高寒缺氧、凍土廣布、多山地冰川荒漠,人口密度約4.9人/平方公里。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蒙古:世界面積第19大國(156.65萬平方公里),人口僅300余萬,密度僅約2人/平方公里,約相當于中國一個地級市的人口規模。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總結: 全球人口高度集中于地理和氣候條件優越的有限區域,而面積廣大的無人區普遍存在極端環境特征——如極端低溫、極度干旱、過度濕熱或高海拔缺氧等,使其難以支撐人類大規模定居和農業生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