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觸覺Part III Faces And Places》是林憶蓮第八張粵語專輯。 三十五年前的今天,林憶蓮推出了第八張粵語專輯《都市觸覺Part III Faces And Places》。由華納唱片發行,許愿擔任制作人。 ![]() 關于這張專輯的介紹,已有墨墨老師的美文在先(三十年前的今天,他為她熬了通宵,只為做一首都不能算歌的歌……),據說是他買的第一張CD,文中結合對許愿老師的采訪、和個人聽歌經歷介紹的非常詳細了。我的年齡肯定屬于后知后覺才聽到這個階段的林憶蓮,卻對引進版磁帶“都市觸覺2”印象非常深刻,只因我爸買過這盒磁帶,經常在我童年時響起……所以去年我第一次見到這張專輯的參與者之一倫永亮,就迫不及待地把這張CD封面遞給他簽名: ![]() 《都市觸覺 Part III Faces And Places》是林憶蓮“都市觸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推出一周就賣到雙白金(10w)銷量,連續在香港的唱片銷量榜上霸榜三個月,為這個持續近三年的系列畫上完美的句號。許愿老師也憑借這一張專輯獲得1990年度十大中文金曲獎的“最佳唱片監制獎”。 ![]() 墨墨在推文中提到的那首“不能算歌”的《流聲掠影》(回想),卻是許愿認為他獲獎的重要原因。嚴格來說,這是一首利用林憶蓮前幾張唱片中的聲音素材“切片”、外加臨時創作的即興旋律“拼”成的音樂,卻絲滑銜接了《都市觸覺 Part III Faces And Places》的最后兩首風格略有差異的歌《都市心》與《再不在乎》、也為“都市觸覺”這個概念收尾。《都市心》是杜自持的作品,后來這個歌名也作為林憶蓮在飛碟唱片第二張國語專輯的標題出現,但是這首歌的國語版卻叫《誰是我的唯一》;《再不在乎》的Smooth Jazz風格似乎是全專最迥異的一首,改編自Michael Franks的《On My Way Home to You》。我把這三首歌的音頻拼在一起,也是希望大家能夠把它們當作一個整體去欣賞、感受實體唱片年代制作人的小心思。 在首版CD盤面上,《流聲掠影》印成了“回想”,我相信是后期印刷過程的疏忽(可惜由于個人審美原因,我買的是DSD版……),但是“回想”這個主題,似乎有著總結“都市觸覺”這個系列的意思:隱隱約約可以聽到《冬季來的女人》《還有》《因你瘋了》《你是我的男人》 《推塘》《不不不之靈魂蒸發實錄》《逃離鋼筋森林》以及這張專輯里前面的《你令我性感》《夜生活》,這些歌都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現在《流聲掠影》。彼時華語樂壇還沒有那么多概念專輯、實驗音樂,這個創意真的走在時代前面了。 嚴格來說,《都市觸覺 Part III Faces And Places》有兩首不能算歌的歌,一首《流聲掠影》,還有就是開頭的“序幕”。這個就是模仿古典管弦樂音樂會開場前各種樂器對音準的場景,預示著演出即將開始……然后隨著一句獨白“Faces And Places,take”,《傾斜》拉開了“序幕”。 《流聲掠影》里面即興創作的旋律,正是來自太極樂隊的鍵盤手唐奕聰(Gary Tong)。我常說有“港樂”處必有太極,更何況那時候太極和林憶蓮都在華納唱片,太極樂隊的成員當時也經常參與林憶蓮的專輯。據說是許愿臨時打電話叫Gary來錄音室為“Faces And Places”收尾,即興創作一段薩克斯主奏的旋律,但是臨時找不到薩克斯手,就用鍵盤模擬出薩克斯的效果。多謝Gary Tong! Gary Tong還為“Faces And Places”寫了一首New Jack Swing風格的《埃及玫瑰》。這首歌Gary還是沒有帶太極其他的隊友過來,完全用一臺合成器塑造了一個“世界”。愚以為這首歌似乎也不太適合太極的風格,甚至在華納旗下最適合的演唱人選還是林憶蓮。同年年底發行的混音精選《傾斜都市燒燒燒(Dance Mega Mix)》當中,這首歌又被楊振龍老師混成了《埃及玫瑰一千打》。完全又是另外一種風格。順便說一下這個歌名可比“999”朵玫瑰霸氣多了…… 林憶蓮在這張專輯里嘗試了許多New Jack Swing風格的曲目,Gary Tong寫的《埃及玫瑰》算是當年香港本土創作里面非常接近歐美的作品了。“Faces And Places”里面還有一些是直接改編自歐美樂壇的“NJS”歌曲,比如《匆匆》和《夜生活》。 《匆匆》是來自美國女子組合The Cover Girls的《No One In This World》,作曲人David Cole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C+C Music Factory”成員。粵語版填詞人是“太極御用填詞人”因葵老師,這首算是他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做嘢”成果了。 《夜生活》同樣來自一位非常大牌的歐美音樂人的作品,大名鼎鼎的LA Reid、Babyface為Karyn White首張專輯打造的《The Way You Love Me》。粵語版是林振強大師填詞,杜自持編曲。前面提到的《都市心》也是杜自持的作品。 說起來Karyn White這張專輯里還有一首被華語歌手翻唱過的歌,大家知道嗎?我認為各位“華語樂壇考據黨”對這個封面不該陌生: ![]() 這次我比較少見的先把專輯里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歌放在前面介紹……專輯里最出圈的兩首歌莫過于《傾斜》和《前塵》了,兩首歌一動一靜、一西一東。分別來自兩位對林憶蓮影響深遠的音樂人,倫永亮和Dick Lee。 《傾斜》是倫永亮的作品,同樣是專輯里快歌的“NJS”主線,編曲基本照搬了Flame Braithwaite With Tony Terry的《On The Strength》,主唱的旋律是倫永亮重新創作。所以非常有趣地把倫永亮的名字和外國音樂人一起寫在作曲一欄。 專輯里還收錄了另一首倫永亮作曲的《微雨撲巴黎》,周禮茂填詞。我甚至沒察覺到,周禮茂才是這張專輯里出現次數最多的詞人,一共寫了6首。如果不算開始的“序幕”和那首“不能算歌”的《流聲掠影》,全專有6/10的詞都是周禮茂寫的。 我一直覺得周禮茂是一個很會刻畫都市各種感覺的詞人,觸覺、視覺、聽覺……等等,善于用場景營造氛圍。常常會用一些很抽象、但想想又覺得合理的比喻。之前向雪懷給黃凱芹寫過《彌月醉巴黎》(想必向老師是個愛喝酒的人);周禮茂同樣是擬人化去描繪雨天,但用了“撲”這個字,屬實太高級了,粵語歌壇僅此一例。倒是兩首“巴黎”的前奏部分都加入了女聲吟唱,不知道彼此之間是否有互相啟發的成分? 順便一提,據說《微雨撲巴黎》前奏的女聲吟唱,是香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江樺。 “Faces And Places”是Dick Lee第一次出現在林憶蓮的專輯里,產生了兩首歌的交集。《前塵》是其中之一。這首歌并非為林憶蓮專門創作,而是改編自黃鶯鶯1986年英文專輯里的同名主打歌《Paradise In My Heart》。 Dick Lee是新加坡的音樂人,中文名李迪文。后來也簽約在許愿老師的星工場,為香港樂壇貢獻出了非常多的經典作品,像張國榮的《追》(其實是Dick Lee原唱)、張學友的《不老的傳說》等等都是他作曲。談及Dick Lee與林憶蓮的第一次合作,許愿老師甚至都會自責“如果我早點聽了他的音樂,可能早點合作,那是事實,是我錯”。“Faces And Places”開始錄音之前,許愿在新加坡認識了Dick Lee。聽了他的作品之后,立刻預定了兩首歌給林憶蓮唱粵語版,另一首是《風笑癡》。結果Dick Lee告訴許愿,他很早就給許愿寄過自己的專輯,只是許愿沒有聽……于是才有了上述那句話。事后許愿表示他以為Dick Lee寄過來的是粵劇: 其實Dick Lee的這張《The Mad Chinaman》也是華納唱片出品,在日本和新加坡發行。堪稱新加坡流行音樂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專輯,在R&B的基礎上融合了南洋民俗風情與中國傳統的元素,在日本非常受歡迎。要知道,彼時香港樂壇面對日本都是以模仿和學習為主,但是Dick Lee卻可以把自己的音樂反向輸出到日本市場。除了對于西方流行音樂風格信手拈來,更重要的是Dick Lee發掘了中國文化本身的魅力。“都市觸覺”三部曲,以模仿歐美開始、再到遇上中西合璧的Dick Lee結束,才有了后面制作《野花》的可能。 ![]() 與《前塵》、Dick Lee一樣讓我感到意外的,還有另外一首改編自亞裔歌手原唱英文歌的《你令我性感》。原曲是日本歌手荻野目洋子首張英文專輯里的《Something About You》。荻野目洋子的英文專輯在美國制作,請來了大牌制作人Narada Michael Walden操刀,林憶蓮翻唱這首是Narada和Walter Afanasieff共同作曲(這兩位在歐美樂壇什么分量請自行上網查……)。全碟在美國舊金山錄制,與日本完全不同的制作模式讓荻野目洋子感到非常新鮮。 而遠在香港的林憶蓮能夠唱到這首歌,還要多謝周慧敏。周慧敏在電臺當DJ的時候就聽到了這首歌,于是推薦給許愿,說這個風格很適合林憶蓮。《你令我性感》的填詞人也是因為這首歌開始和林憶蓮合作,也萬萬沒想到十年之后他能給林憶蓮寫出養老保險級別的《至少還有你》…… 從朋友那兒聽說,近日林憶蓮在社交平臺上曬了自己當年的“學生證”。講到這兒,如果你對不上荻野目洋子是誰,可以聽聽這首歌,我相信關注本號的絕大多數朋友一定知道它的粵語版,而粵語版演唱者,正是林憶蓮的高中同學…… ![]() 好了,今天先講到這兒吧,下課。如果這張專輯勾起了你的回憶,歡迎私信跟我交流。如果講到了您不知道的故事,那是我的榮幸;倘若有哪里講的存在疏漏,歡迎留言反饋。樂評無聲,留言有情,我是絕對不會給您拉黑的。各位能看到這里的朋友,歡迎加入本號的樂迷交流群,因為人數限制,只能加好友拉群,想入群的朋友請私信我。 ![]() ?&?愚人音樂坊 20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