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前,我曾幻想過這樣的生活: 離開工作崗位后,終于可以自由自在地云游四方,看遍世間風景。 然而真正退休后才發現,原來大多數老人并不經常旅游,甚至從未出過遠門。 仔細觀察后,我發現那些能夠瀟灑出游的老年人,大多具有以下三類特征。 ![]() 一、有身體的本錢隔壁單元的老王今年72歲,上周剛從西藏回來。 看著他手機里湛藍天空下的照片,精神矍鑠的模樣讓人羨慕不已。 而同齡的老李卻連小區門口的公園都去得少,每次見面都說“腿腳不行,走不動了”。 旅游看似愜意,實則是對身體素質的極大考驗。 無論是長途飛行的疲憊,還是徒步觀走的勞累,都需要良好的身體條件作為支撐。 那些能夠經常出游的老人,往往有著多年積累的健康資本。 他們注重鍛煉,飲食節制,保持著相對健康的體態。我的姑媽就是典型例子,今年68歲的她每天堅持晨練,周末還會去游泳館游上幾圈。 去年她獨自完成了歐洲三國之旅,讓一眾年輕人自愧弗如。 健康不是旅游的附屬品,而是旅游的前提條件。 沒有健康的身體,再美的風景也只能通過電視屏幕欣賞。 這就是為什么那些能夠周游各地的老人,首先贏在了健康的起跑線上。 ![]() 二、有金錢的底氣去年參加了一次老年旅行團,團里大多是六七十歲的老人。 閑聊中發現,這些經常旅游的老人大多有穩定的退休金和相當的積蓄。 “每次旅行我都預算一萬左右,一年出去兩三次還是沒問題的。” 73歲的張阿姨笑著說。 “孩子們都成家立業了,我和老伴的退休金加起來夠用,存銀行也不值錢,不如出去看看世界。” 相比之下,很多老人卻困于經濟條件。 微薄的退休金僅夠日常開銷,偶爾生個病就可能花掉數月積蓄,更不用說拿出成千上萬元去旅游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句話在退休生活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有錢不一定幸福,但確實能夠提供更多選擇的可能性。 那些能夠瀟灑出游的老人,大多提前規劃好了退休后的經濟來源,或是自己有豐厚的退休金,或是子女有能力且愿意支持。 這不是鼓勵拜金主義,而是清醒地認識到:退休后的生活質量,與個人的經濟狀況密不可分。 ![]() 三、有精神的自由我最佩服的是社區里的陳老師。 退休后,她不僅去了國內外數十個地方旅行,還學會了攝影和寫游記,把自己的見聞整理成冊,送給親朋好友。 “很多人不是不能去旅游,而是不敢去。”陳老師一語道破天機,“他們害怕陌生環境,擔心語言不通,恐懼意外情況。其實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 確實,我見過太多老人被自己的思維限制困住了。 他們總覺得“年紀大了,別瞎折騰”、“出門不安全”、“吃不慣外面的飯菜”...于是日復一日地守著自家的一方天地。 而那些能夠走出去的老人,往往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他們愿意接受新事物,學習新技能,適應新環境。這種心態上的年輕,比實際年齡更重要。 真正的自由,不是身體能夠去多遠,而是心靈愿意走多遠。 精神的枷鎖往往比身體的限制更難以打破。 ![]() 寫在最后退休后的旅游,看似是一種消費行為,實則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 它需要健康的身體作為基礎,經濟條件作為支撐,以及開放的心態作為動力。 當然,不旅游并不意味著退休生活就不精彩。 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人喜歡蒔花弄草,有人樂于含飴弄孫,有人陶醉于琴棋書畫。 重要的是找到讓自己感到充實和快樂的方式。 但如果你恰好擁有健康的身體、一定的經濟條件和開放的心態,那么不妨在退休后多出去走走。畢竟,世界那么大,值得我們去看看。 無論選擇何種生活方式,愿每位老人都能擁有一個充實而快樂的晚年。 歲月不饒人,但人又何須饒過歲月? 無論在什么年齡,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才是最重要的事。 您退休后的生活是怎樣的呢?是喜歡宅在家里,還是經常出去旅游?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看法和經歷。 END 作者:離雨微涼,一個能理性,能感性,喜歡用文字表達個人觀點,給你帶去心靈治愈,情感解惑,人生感悟的90后撰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