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司馬貞 伏羲女媧 ※小司馬氏云:太史公作史記,古今君臣宜應(yīng)上自開辟,下訖當(dāng)代,以為一家之首尾。 ★晚輩司馬貞(唐)說:太史公司馬遷(西漢)作《史記》,對(duì)古今君臣的記載,應(yīng)當(dāng)向上到開天辟地,向下到當(dāng)代,以作為一家記載的首尾。 今闕三皇,而以五帝為首者,正以《大戴禮》有五帝德篇,又帝系皆敘自黃帝已下,故因以五帝本紀(jì)為首。 ★今天看到的《史記》缺三皇的記載,而已五帝為首,正如《大戴禮記》(西漢·戴德)有“五帝德”一篇,并且五帝的系譜都敘述自黃帝以下,所以把“五帝本紀(jì)”作為首篇。 其實(shí)三皇已還,載籍罕備。 ★確實(shí)在三皇以下,典籍記載很不完備。 然君臣之始,教化之先,既論古史,不合全闕。 ★然而作為君為臣綱之始,王道教化的先導(dǎo),既然談?wù)撋瞎艢v史,就不能完全空缺。 近代皇甫謐作帝王代紀(jì),徐整作三五歷,皆論三皇以來事。 ★近代的皇普謐(魏西晉)作《帝王世紀(jì)》,徐整(三國吳)作《三五歷記》,都談?wù)摿巳室詠淼氖论E。 斯亦近古之一證,今并采而集之作三皇本紀(jì)。 ★這也是近古的一些證據(jù),現(xiàn)在一起收集來作了這篇《三皇本紀(jì)》。 雖復(fù)淺近,聊補(bǔ)闕云。※ ★雖然內(nèi)容比較淺顯,姑且補(bǔ)全《史記》的記錄空缺。 太皞庖犧氏,風(fēng)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 ★太昊,庖犧氏,姓風(fēng)。代替燧人氏,繼承天下而稱王。 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jì)。 ★母親叫做華胥,在雷澤踩到巨人的足跡,受到感應(yīng),而在成紀(jì)生下了庖犧氏。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 蛇身人首。 ★太昊長著蛇的身體和人的頭部。 ※按伏犧風(fēng)姓,出《國語》。其華胥已下,出《帝王世紀(jì)》。 ★按:伏羲氏姓風(fēng),出自《國語》(春秋·左丘明)。從華胥往下,出自《帝王世紀(jì)》。 然雷澤,澤名,即舜所漁之地,在濟(jì)陰。 ★所謂雷澤,是沼澤名,就是舜帝捕魚的地方,在濟(jì)陰郡。 ☆《史記·五帝本紀(jì)》:舜……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 成紀(jì)、亦地名,按天水有成紀(jì)縣。※ ★成紀(jì)也是地名,按天水郡有成紀(jì)縣。 有圣德。 ★太昊伏羲氏有圣人的德行。 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 ★他抬頭觀察天上的星相,低頭觀察地下的法則,向旁邊觀察鳥獸的花紋,以及大地上適宜的地方,在近處觀察眾人的身體,在遠(yuǎn)處觀察不同的物體。 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于是創(chuàng)造了八卦,以貫通神明的德行,以類比萬物的情形。 造書契以代結(jié)繩之政。 ★制造刻孔的書契來代替結(jié)繩記事。 ☆以上三句出自《周易·系辭下》(戰(zhàn)國)。 于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 ★于是始創(chuàng)了嫁娶制度,以成對(duì)的鹿皮作為訂婚的禮物。 ※按譙周《古史考》,伏犧制嫁娶,以儷皮為禮也。※ ★按照譙周(三國蜀)的《古史考》,伏羲氏制定嫁娶,以成對(duì)的鹿皮作為訂婚的禮物。 結(jié)網(wǎng)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 ★編織漁網(wǎng),以教授民眾捕魚,所以叫宓犧。 ※按事出《漢書·歷志》。宓,音伏。※ ★這一記載出自《漢書·律歷志》(東漢·班固)。宓讀fú。 養(yǎng)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 ★飼養(yǎng)用于祭祀的牲畜,以烹制菜肴,所以叫庖犧。 【考證】《索隱》單本,以下無庖廚故曰四字。 有龍瑞。以龍紀(jì)官。號(hào)曰龍師。 ★有祥龍降臨,伏羲氏就以龍名來制定官名,所以叫龍師。 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 ★制作了三十五弦的古瑟。以木德為王。注錄了春季的政令。 故《易》稱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 ★所以《易經(jīng)》說“帝出自東方的震卦,月令是孟春,主宰之帝是太昊。”就是指這件事。 ☆《易經(jīng)·說卦傳》:帝出乎震。《呂氏春秋·孟春》:孟春之月……其帝太皞。 ※按位在東方,象日之明,故稱太皞。皞,明也。※ ★按:伏羲氏的方位在東方,像太陽一樣明亮,所以叫太皞。皞,明亮的意思。 都于陳。東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建都在陳地。在東邊泰山封禪。立國一百一十一年后駕崩。 ※按皇甫謐,伏犧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陽高平之西也。※ ★按照皇甫謐的記載,伏羲氏葬于南郡,或者說,其墳冢在山陽郡高平縣的西邊。 其后裔,當(dāng)春秋時(shí),有任、宿、須、句、顓臾,皆風(fēng)姓之胤也。 ★伏羲氏的后裔,在春秋時(shí)期,有任、宿、須、句、顓臾等國,都是風(fēng)姓的后代。 女媧氏亦風(fēng)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號(hào)曰女希氏。 ★女媧氏也姓風(fēng),蛇身人首,有神圣的德行,代替伏羲氏而統(tǒng)治天下,其號(hào)叫女希氏。 無革造。惟作笙簧。※按禮明堂位及系本,皆云,女媧作笙簧。※ ★沒有改革伏羲氏的法度,只是做了樂器笙簧。按照《禮記(小戴禮記)·明堂位》(西漢·戴圣)和《世本》(先秦·無名氏)的記載,女媧氏制作了笙簧。 故《易》不載。不承五運(yùn)。一曰。亦木德王。 ★所以《易經(jīng)》不記載女媧氏,因?yàn)椴怀休d五行之運(yùn)。也有人說,女媧氏也是以木德為王。 蓋宓犧之后,已經(jīng)數(shù)世。金木輪環(huán),周而復(fù)始。 ★因?yàn)樵诜耸现螅呀?jīng)過數(shù)代帝王,金木輪換,周而復(fù)始。 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頻木王也。 ★特地舉出女媧氏,因?yàn)槠涔诟叨淙稳剩允窍乱蝗文镜碌弁酢?/p> 當(dāng)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qiáng)霸而不王。以水承木。 ★在伏羲氏末年,諸侯中有共工氏,憑借才智和刑法而稱霸,但是并不稱王,以水德承接木德。 【考證】各本,承作乘。今從單本。 乃與祝融戰(zhàn),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共工氏與祝融氏作戰(zhàn),不能取勝而憤怒。共工以頭撞不周山,引發(fā)山崩。天柱折斷,地維缺損。 ☆《列子·湯問》: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bǔ)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后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地維,維系大地的繩子。古人以為天圓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地有四維系綴。故亦指地的四角。 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bǔ)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jì)冀州。※按其事出《淮南子》也。※ ★女媧于是煉五色石補(bǔ)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支撐四極,用蘆灰堆積起來堵塞住了洪水,(殺死黑龍)拯救了冀州。這些記載出自《淮南子》(西漢·劉安及門客)。 ☆《淮南子·覽冥訓(xùn)》:往古之時(shí),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bǔ)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jì)冀州,積蘆灰以止嬴水。 于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于是天地得到了平復(fù),不改舊時(shí)風(fēng)貌。 ☆《淮南子·覽冥訓(xùn)》:蒼天補(bǔ),四極正;嬴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和春陽夏,殺秋約冬,枕方寢繩;陰陽之所壅沈不通者,竅理之;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 女媧氏沒,神農(nóng)氏作。 ★女媧氏隱沒,神農(nóng)氏興起。 ※按三皇說者不同,譙周以燧人為皇,宋均以祝融為皇,而鄭玄依春秋緯,以女媧為皇,承伏犧,皇甫謐亦同,今依之為說也。※ ★各家的三皇說法有所不同,譙周以燧人氏為皇,宋均(東漢)以祝融氏為皇,而鄭玄(東漢)依照《春秋緯》,以女媧氏為皇,承襲伏羲氏,皇甫謐的說法相同,現(xiàn)在以這一說法為準(zhǔn)。 炎帝神農(nóng)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 ★炎帝神農(nóng)氏,姓姜。母親叫女登,是有媧氏的女兒,少典的妃子,她受神龍感應(yīng)而生下炎帝。 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為姓。 ★炎帝長著人的身體和牛的頭部,在姜水長大,所以把姜作為姓。 ※按《國語》,炎帝,黃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媧氏之女。 ★按照《國語》,炎帝、黃帝都是少典之子,其母親又都是有媧氏的女兒。 據(jù)諸子及《古史考》,炎帝之后,凢八代,五百余年,軒轅氏代之。 ★根據(jù)諸子的書和《古史考》,炎帝之后,傳了八代,有五百余年,之后被軒轅氏取代。 豈炎帝、黃帝,是昆弟而同母氏乎? ★難道說,炎帝、黃帝是兄弟,且母親氏族相同? 皇甫謐以為少典有媧氏諸侯國號(hào),然則姜姬二帝,同出少典氏,黃帝之母,又是神農(nóng)母氏之后代女,所以同是有媧氏之女也。※ ★皇甫謐認(rèn)為,少典氏、有媧氏都是諸侯國號(hào),所以姜姓炎帝和姬姓黃帝,同出自少典氏;黃帝之母,是神農(nóng)母親氏族后代之女,所以同為有媧氏之女。 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 ★以火德為王,所以叫炎帝。以火名制定官名。 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hào)神農(nóng)氏。 ★削切木材制作耜,搓揉木材制作耒,作為農(nóng)具來使用,教授眾人。因?yàn)槭亲畛踅淌诟N,所以叫神農(nóng)氏。 ☆耒耜,古代農(nóng)具,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 ☆耒耨,指犁與鋤,亦泛指農(nóng)具。 于是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yī)藥。 ★于是進(jìn)行蠟祭,用赤色神鞭鞭打各種草木。最初開始品嘗百草,因此最初開始有醫(yī)藥。 ☆蠟祭,在歲末十二月“臘月”舉行的祭祀稱為“臘祭”,臘通蠟。 ☆赭鞭,傳為神農(nóng)氏用以檢驗(yàn)百草性味的赤色鞭子。 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又制作了五弦瑟,教民眾在中午舉行集市,交易物品后回去,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遂重八卦為六十四爻。初都陳,后居曲阜。 ★重疊八卦而制成六十四卦爻。最初于陳地建都,后來居住在曲阜。 ※按今淮陽有神農(nóng)井。又《左傳》,魯有大庭氏之庫,是也。※ ★現(xiàn)在淮陽縣有神農(nóng)井。又據(jù)《春秋左氏傳》(春秋·左丘明),魯國有大庭氏之庫,就是指這里。 ☆《左傳·昭公十八年》:宋、衛(wèi)、陳、鄭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庫以望之,曰:“宋、衛(wèi)、陳、鄭也。” 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長沙。 ★立國一百一十一年后駕崩,葬于長沙。 神農(nóng)本起烈山。故左氏稱,烈山氏之子曰柱。 ★神農(nóng)氏本來出自烈山,所以《左傳》里說,“有烈山氏的兒子叫柱”。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 亦曰厲山氏。禮曰。厲山氏之有天下。是也。 ★也叫厲山氏,《禮記》記載,“當(dāng)厲山氏統(tǒng)治天下的時(shí)候”,就是指神農(nóng)氏。 ☆《禮記·祭法》: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nóng),能殖百谷。 ※按鄭玄云,厲山,神農(nóng)所起,亦曰有烈山。皇甫謐曰,厲山今隨之厲鄉(xiāng)也。※ ★按鄭玄的說法,厲山是神農(nóng)氏所興起的地方,也叫有烈山。皇普謐說,厲山在現(xiàn)在的厲鄉(xiāng)附近。 神農(nóng)納奔水氏之女,曰聽詙,為妃,生帝魁。 ★神農(nóng)納奔水氏的女子為妃,名叫聽詙,生下帝魁。 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 ★往后依次是帝魁、帝明、帝直、帝氂、帝哀、帝克、帝榆罔。 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 ★神農(nóng)氏共傳國八代,五百三十年,之后軒轅氏興起。 ※按神農(nóng)之后凡八代,事見《帝王代紀(jì)》及《古史考》。 ★神農(nóng)氏傳國八代的記載,見于《帝王代紀(jì)》和《古史考》。 然古典亡矣,況譙皇二氏,皆前聞君子,考按古書而為此說。 ★然而古代典籍沒有保存,譙周、皇甫謐二人,都是前代的君子,按照古書考證而有這一說法。 豈至今鑿空乎?此紀(jì)示據(jù)以為說。 ★這豈能是憑空穿鑿附會(huì)的呢?這篇《三皇本紀(jì)》就是以他們的記載而作。 其《易》稱,神農(nóng)氏沒,即榆罔,榆罔猶襲神農(nóng)之號(hào)也。※ ★《易經(jīng)》說“神農(nóng)氏沒”,就是指榆罔,榆罔沿襲了神農(nóng)氏的稱號(hào)。 ☆《周易·系辭下》:神農(nóng)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考證】生帝魁以下二十字,各本脫,今依單本。 其后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jì)、怡、向、申、呂。皆姜姓之后。 ★神農(nóng)氏的后代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jì)、怡、向、申、呂等姓,都是姜姓的后代。 并為諸侯。或分掌四岳。當(dāng)周室,甫侯、申伯,為王賢相。 ★他們并列為諸侯,或者分別掌管四岳。在周朝時(shí)期,甫侯、申伯是周王的賢相。 ☆四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齊、許列為諸侯。霸于中國。蓋圣人德澤廣大,故其祚胤繁昌久長云。 ★齊國、許國被列為諸侯,曾經(jīng)稱霸中國。因?yàn)槭ト说滦卸鳚蓮V大,所以其福運(yùn)能昌盛持久傳于后世。 一說,三皇謂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 ★還有一種說法,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 既是開闢之初。君臣之始。圖緯所載,不可全棄。故兼序之。 ★既然是開辟之初的事情,君為臣綱之始,圖讖和緯書上有記載,不可以完全摒棄,所以一并記錄在這里。 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 ★天地剛建立時(shí),有天皇氏,有十二頭。 澹泊無所施為,而俗自化。 ★恬淡寡欲無為而治,而民俗自然感化。 木德王。歲起攝提。 ★以木德為王,統(tǒng)治開始于寅年。 ☆攝提,地支之一,全稱攝提格。《爾雅·釋天》:大歲在寅曰攝提格。 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 ★有兄弟十二人,各自統(tǒng)治了一萬八千年。 ※蓋天地初立,神人首出行化,故其年世長久也。 ★在天地剛建立時(shí),神人首先出現(xiàn)實(shí)行王化,所以其統(tǒng)治年代非常久遠(yuǎn)。 然言十二頭者,非謂一人之身有十二頭,蓋古質(zhì),比之鳥獸頭數(shù)故也。※ ★但說“十二頭”,不是說一人的身體有十二顆頭顱,這種說法古雅質(zhì)樸,好比說鳥獸頭數(shù)是指個(gè)數(shù)。 地皇十一頭。火德王。姓十一人。 ★地皇有十一頭,以火德為王,同姓兄弟有十一人。 興于熊耳、龍門等山。亦各萬八千歲。 ★在熊耳、龍門等山興起,也是各自統(tǒng)治了一萬八千年。 人皇九頭。乘云車、駕六羽,出谷口。 ★人皇有九頭,乘坐云車,駕著六只神鳥,飛出谷口。 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 ★人皇兄弟九人,分別掌管九州。各自建立城邑,共統(tǒng)治一百五十世,合計(jì)四萬五千六百年。 ※天皇已下,皆出《河圖》及《三五歷》也。※ ★天皇以下的記載,都是出自《河圖》和《三五歷記》。 自人皇已后有五龍氏,※五龍氏,兄弟五人,并乘龍上下,故曰五龍氏也。※ ★自從人皇以后,有五龍氏。五龍氏,有兄弟五人,乘龍于天地間上下,所以叫五龍氏。 燧人氏,※按其君鑽燧出火,教人熟食,在伏犧氏前,譙周以為三皇之首也。※ ★燧人氏,其君主鉆燧取火,教導(dǎo)人民烤熟食物,在伏羲氏以前,譙周將其作為三皇里的首位。 大庭氏,栢皇氏,中央氏,卷須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 ☆《莊子·胠篋》: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 ,當(dāng)是時(shí)也,民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shí),則至治已 。 斯蓋三皇已來有天下者之號(hào), ★以上這些,是三皇以來,擁有天下者的名號(hào)。 ※按皇甫謐以為大庭以下一十五君,皆襲庖犧之號(hào)。 ★按皇甫謐的說法,在大庭氏以下十五代君主,都是沿襲庖犧氏的名號(hào)。 事不經(jīng)見,難可依從。 ★這些事在經(jīng)典上看不到,難以依從。 然按古封太山者,首有無懷氏,乃在太昊之前,豈得如謐所說?※ ★然而古代封禪泰山的君主,為首的是無懷氏,是在太昊以前,這顯然不符合皇普謐的說法啊? ☆《史記·封禪書》: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 但載籍不紀(jì),莫知姓、王年代、所都之處。 ★這些在古籍上有記載,但沒有紀(jì)錄,不清楚他們的姓,稱王年代,和建都地點(diǎn)。 而韓詩以為自古封太山禪梁甫者,萬有余家。 ★而《韓詩外傳》(西漢·韓嬰)主張自古封禪泰山和梁甫山的,有超過一萬家。 仲尼觀之,不能盡識(shí)。 ★孔子看到這些先王,也不能全都識(shí)別。 管子亦曰。古封太山七十二家。夷吾所識(shí)十有二焉。首有無懷氏。 ★管子也曾說,古代封禪泰山的有七十二家,我管仲認(rèn)識(shí)的有十二家,為首的是無懷氏。 【考證】單本,無無字。 然則無懷之前,天皇已后,年紀(jì)悠邈,皇王何升而告。但古書亡矣。不可備論。豈得謂無帝王耶。 ★然而在無懷氏之前,天皇之后,年代久遠(yuǎn),先皇先王如何升起和告知,古書都已亡失,不可詳細(xì)敘述,但怎么能說沒有帝王呢? 故春秋緯稱自開闢至于獲麟,凡三百二十七萬六千歲,分為十紀(jì)。凡世七萬六百年。 ★所以《春秋緯元命苞》(漢·無名氏)說,從開辟到西狩獲麟(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3,276,000年,分為十紀(jì)。每一世是70,600年。 一曰九頭紀(jì)。二曰五龍紀(jì)。三曰懾提紀(jì)。四曰合雒紀(jì)。五曰連通紀(jì)。六曰序命紀(jì)。七曰脩飛紀(jì)。八曰回提紀(jì)。九曰禪通紀(jì)。十曰流訖紀(jì)。 ★1九頭紀(jì),2五龍紀(jì),3懾提紀(jì),4合雒紀(jì),5連通紀(jì),6序命紀(jì),7脩飛紀(jì),8回提紀(jì),9禪通紀(jì),10流訖紀(jì)。 蓋流訖當(dāng)黃帝時(shí),制九紀(jì)之間。是以錄于此補(bǔ)紀(jì)之也。 ★流訖正好在黃帝時(shí),他制定了九紀(jì)的間隔。把這些記錄下來,是為了補(bǔ)充這篇本紀(jì)。 ☆按照《春秋緯》,從開辟到西狩獲麟,共經(jīng)歷了十紀(jì),分為若干世,每一世是70,600年。 假設(shè)每一紀(jì)的長度相等,都包含五世,則第九流訖紀(jì),結(jié)束于春秋歷3,177,000年。 而西狩獲麟在第九紀(jì)結(jié)束99,000年之后,是第十紀(jì)第二世的28,400年。 【考證】趙翼曰:《大戴禮》五帝德,及《史遷》五帝本紀(jì),皆專言五帝,而不言三皇。然三皇之號(hào),見于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不得言三代以前無此稱也。第未有專指其名者,其見于秦博士所議,但云天皇、地皇、人皇而已。孔安國書序,乃以伏羲、神農(nóng)、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高辛、堯、舜為五帝。司馬遷以黃帝入五帝之內(nèi),而無少昊。鄭康成依運(yùn)斗樞注《尚書》中候,乃以伏犧、女媧、神農(nóng)為三皇。帝鴻、金天、高陽、高辛、唐虞為五帝。司馬貞因之作三皇本紀(jì),亦以伏犧、女媧、神農(nóng)為三皇。孔潁達(dá)注《尚書》,最尊安國,故其駁鄭注,謂女媧但修伏犧之道,無所改作,不得列三皇。既不數(shù)女媧,則不可不取黃帝為三皇。又曰:安國之意,以月令春曰太昊,夏曰炎帝,中央曰黃帝,依次為三皇;秋曰少昊,冬曰顓頊,自此以下,合之高辛、堯、舜,乃為五帝耳。然潁達(dá)又云:諸儒說三皇,或數(shù)燧人,或數(shù)祝融,以配犧農(nóng),其五帝皆自軒轅,不數(shù)少昊。帝繫本紀(jì)家語,又以少昊即黃帝子青陽。是潁達(dá)雖尊安國,亦未敢竟以黃帝入三皇之內(nèi),少昊列五帝之中,而顯與《史記》相戾也。宋五峰胡氏,直斷以孔子繫詞所述,伏犧、神農(nóng)、黃帝、堯、舜為五帝。元人胡一桂又從而引伸之,謂《孔子家語》自伏犧以下皆稱帝,《易》大傳春秋內(nèi)外傳,有黃帝炎帝之稱,月令有帝太昊、帝炎帝、帝黃帝之文,可見太昊伏犧氏、炎帝神農(nóng)氏、黃帝軒轅氏,本皆稱帝,秦以前未嘗列之于三皇也,其三皇之號(hào),終不可泯,則仍以秦博士所謂天皇、地皇、人皇當(dāng)之,而不必附會(huì)其人,此論較為直捷。然近日王西莊又謂繫辭以羲、農(nóng)為上古圣人,皇帝、堯、舜為后世圣人,則羲、農(nóng)宜為皇,黃帝宜為帝。惟三皇中少一人,則司馬貞據(jù)康成說,以女媧充數(shù),亦未為無據(jù)。西莊最尊鄭學(xué),故持論如此,要之去古愈遠(yuǎn),載籍無考,傳聞異詞,訖無定論。愚按三皇之名既無定說,何問其事有無?司馬貞為補(bǔ)本紀(jì),非也,今錄之《索隱序》后,以與史文區(qū)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