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廣思 摘要:本文聚焦三國時期“未定名”小人物,通過文史對照的方法,重點探討名字有爭議的小人物相關內容。以吉太醫、蔡陽、高覽、蔣義渠、李術等人物為例,分析其在史書與文學作品中的不同呈現,揭示歷史記錄的復雜性、文學創作的藝術加工以及文史對照研究對于全面理解三國時期社會文化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三國;小人物;文史對照;名字爭議 一、引言三國時期,英雄豪杰的事跡在歷史與文學作品中熠熠生輝,然而,眾多“未定名”小人物同樣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獨特的印記。這些小人物雖在史書中記載簡略,名字甚至存在爭議,但他們的故事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豐富和演繹。通過文史對照研究這些“未定名”小人物,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三國時期的社會風貌、文化氛圍以及歷史發展的多元性。 二、名字有爭議的“未定名”小人物及其文史對照(一)吉太醫吉太醫作為三國時期大事件中的“龍套”角色,其姓名在不同史書及文學作品中存在多個版本。陳壽的《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及《武帝紀》注引《三輔決錄注》《常林傳》注引《魏略》《鄧艾傳》注引《世語》中,吉太醫的名字都叫“吉本”;袁宏《后漢紀》中寫作“吉平”;范曄《后漢書·耿秉傳》中則作“吉?(丕)”,章懷太子李賢注:“?”或作“平”。《三國志集解》作者盧弼認為可能是魏臣為避魏文帝曹丕諱,將“?”改成“本”,而陳壽根據這些曹魏舊材料也如此記錄。在《三國演義》中,這位太醫名叫吉太,字稱平,故又喚作吉平。 在史書中,吉太醫(吉本)參與建安二十三年正月初六的起兵事件,與少府耿紀、丞相司直韋晃、京兆人金祎及其子吉邈、吉穆共同起兵于許都,火燒城門,攻打丞相長史王必,最終被王必聯合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率軍反殺,吉太醫等人都被滅三族。這場造反行動在史書中記載簡略,且顯得荒誕不經,如火燒城門這一行為并不能有效打擊敵人,攻打王必府也缺乏明確的戰略意義。 而在《三國演義》中,吉太醫被插入到衣帶詔事件中,成為下毒刺殺曹操的關鍵人物。羅貫中以喜劇的表現手法,演繹了一場悲劇。故事中吉太醫斷指發誓、強行灌藥等情節充滿了荒誕色彩,與家庭中監護人給小孩灌藥的場景相似,卻又被夸張化(如毒藥導致地板破裂)。通過這種文史對照,可以看出文學作品對歷史小人物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賦予了他們更豐富的性格和更曲折的命運,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正義與邪惡、忠誠與背叛的價值觀。 (二)蔡陽正史中的蔡陽又作蔡揚、蔡楊,連確切的名字都有爭議,《三國志》的劉備、曹操傳記和《華陽國志》竟然有三種同音字。歷史上蔡陽僅在建安年間有過一次出場記錄,之后便被劉備殺死。 在《三國演義》中,蔡陽被關羽秒殺,成為關羽向張飛證明自己沒叛變的試金石,是千里走單騎的最后一名曹將,并沒有什么過人的本領。但在蘇州評話等民間文學中,蔡陽被塑造成“刀祖宗”,老當益壯,武力值非常高,關羽用了類似回馬槍的拖刀計才殺死他。甚至有些民間故事中說,關羽是騙蔡陽說“明明是單挑,你為什么帶幫手?”老實的蔡陽一回頭,被關羽一刀砍死。民間文學對蔡陽的杜撰情節,是為了抬高蔡陽,使其成為關羽造神運動的墊腳石,同時也反映了民間對于英雄人物塑造的獨特方式和審美傾向。通過文史對照,可以看出文學作品對歷史小人物的形象塑造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和創造性,往往根據故事的需要進行改編和發揮。 除了蔡陽,《三國演義》里比較有名的姓蔡的武將,結局大多不佳,除了蔡陽,還有后來荊州的蔡瑁、蔡中、蔡和。文人蔡邕倒是留了個全尸,被王允派人勒死,賜了一丈紅。有趣的是,另一本由羅貫中參與的《水滸傳》中,偏偏把劊子手“鐵臂膊蔡福”“一枝花蔡慶”都設計成姓蔡的人,這或許并非偶然。從文化層面看,蔡姓人物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塑造,可能與當時社會對蔡姓群體的某種認知或文化意象有關,也可能只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為了豐富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而進行的隨機選擇,但無論如何,這都為三國文化增添了豐富的色彩。 (三)高覽高覽在正史中的記載極為簡略,和張郃一起投降曹操后便消失了,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討伐孫權,陳琳寫的《檄吳將校部曲文》還把高覽的名字寫成了“高奐”(《昭明文選》收錄)。根據我們之前的論述,這種名字出現少且有爭議的角色,在歷史上非常龍套。 ![]() 在演義里,高覽被安排了一個結局:建安六年跟隨曹操出征汝南討伐劉備,被趙云一槍刺死。而在南方評話中,高覽的壽命長一些,一直活到建安十三年九月的長坂坡之戰,使用一柄百斤重的大斧頭,和趙云對決,最終因一斧頭砍在樹樁上拔不出來,被趙云刺死。他還有兩個兄弟(有些版本是堂兄弟)高平、高槐,兩人合攻趙云,結果高平打死高槐,自己也被趙云刺死。在評書或評話中,許多歷史上戲份較少的武將,都在長坂坡一戰集體露臉,被趙云殺死,最終讓趙云實現殺死和擊敗五十多員曹將的戰績。這體現了文學作品對歷史小人物的重新塑造和整合,為了豐富故事內容,增加情節的緊張感和趣味性,將多個小人物匯聚到一個事件中,賦予他們不同的角色和命運。 (四)蔣義渠蔣義渠在歷史上僅僅留下一次記錄,根據《三國志》記載,在袁紹逃至黎陽北岸時,進入他的營地,袁紹拉著他的手說:“孤以首領相付矣!”蔣義渠馬上讓出自己的營帳給袁紹,袁軍聽說自己的主公還活著,漸漸聚攏了一些。從名字結構來看,他是雙字名,可能地位比較低。筆者推測他可能有義渠國遺民的血統,因為他和義渠這一古國名稱有關,但也有可能他的名字就是“蔣奇”的轉音,或者“義渠”是蔣奇的字,但史料實在有限,具體情況不得而知。 在文學創作中,如果安排蔣奇和蔣義渠是同一人,反而合理一些。例如在美劇《權力的游戲》中,會給很多小人物的背景都描述得很詳細,尤其是像蔣義渠這種深受重視的小人物,他之前一定做過一些讓主公覺得靠譜的事情。但在《三國志》及其衍生出的演義作品中,這樣的角色就純粹是空降的工具人了。通過文史對照,可以看出文學作品在處理歷史小人物時,需要根據劇情需要進行合理的整合和改編,使故事更加連貫和完整,否則將會刪除這一人物。 (五)李術李術在《三國志》中被記為“李述”,但其他的所有文獻,如《江表傳》《三輔決錄》等,就叫他“李術”,《資治通鑒》也采取了這種說法。史料中關于他的記述很少,只在建安四年到五年出場過。建安四年他跟隨孫策趕跑了廬江太守劉勛,被孫策任命為廬江太守。建安五年,他竟然對揚州刺史嚴象開戰,史書上沒記載這是孫策的命令,可以看做是李術的個人行為。李術殺死嚴象后,得罪了曹操,同時孫權新上任,向他要回叛逃到李術那邊的人,李術回信拒絕,還諷刺孫權“缺德”。 ![]() 孫權先給曹操寫信說明情況,然后出兵進攻皖城。李術在城內無糧的情況下,閉門不出,向曹操求救未果,最終皖城被孫權攻破,李術被斬首,手下兩三萬人被遷到別處。李術的故事在史書中雖然簡略,但通過文史對照,可以看出他在三國時期的政治斗爭中扮演了一個小角色,他的行為反映了當時地方勢力的復雜關系和政治斗爭的殘酷性。 (六)徐他在《三國志·許褚傳》里,曹操身邊有一位叫徐他的小兵,由于這名字過于奇怪,裴松之認為他叫徐佗,筆者也此說法較為靠譜,生活中確實少有人叫“你我他”這類名字,叫起來容易產生歧義。在官渡之戰期間,徐他心懷不軌,想要謀害曹操。不過許褚對曹操忠心耿耿,時刻不離其左右,徐他一直沒找到下手的機會。后來許褚暫時離開去休息,徐他帶著人懷揣利刃入賬謀刺曹操。沒想到許褚心里不安,又回到曹操帳中,徐他等人看到許褚,臉色大變,許褚察覺到異常,當即將徐他等人斬殺。 在史書中,徐他只是一個因謀刺曹操而被迅速誅殺的小人物,記載極為簡略。而在文學創作中,這樣的小人物若被加以利用,可以豐富故事情節。比如在某些三國題材的同人小說或影視改編中,可能會深入挖掘徐他謀刺的動機,給他安排一個復雜的背景故事,或是將他與其他勢力聯系起來,使這一事件成為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線索,從而展現出文學作品對歷史小人物進行藝術加工的巨大空間。 (七)喬玄孫策的老丈人“橋公”,也稱為“喬國老”,歷史上記載極少。在戲劇等藝術形式中,人物登臺必須自報家門,于是他被安上了喬玄(橋玄)的名字。實際上,喬玄在光和七年(184年)就去世了,年七十五。如果他活到赤壁之戰后孫劉聯姻的時期,將會是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明港兜巡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