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嶺亭偶拾 文/高海龍 ![]() 石階曾渡萬千塵,崇禎遺亭蔭后人。 莫道殘陽湮古道,樵歌猶唱善公恩。 ——佚名 我的老家位于高安市伍橋與華林山兩鎮交界處,名曰“周嶺村”。自古至今,村里流傳如上一首詩,記載的是村里橫嶺亭的故事。 村前,一條高高低低彎彎曲曲的古驛道在山谷游走,像曬得發白的巨蟒盤踞在山間。晨霧尚未散去,沙沙聲里忽然憶起先輩們口口相傳關于橫嶺亭的傳說—— 走在古驛道,鞋底蹭著的每塊泛著銀光的花崗巖,都是崇禎年間村里長者高善一親手挑選的含石英石料。當年馱貨的馬隊在此打滑嘶鳴,鐵蹄在石面上刮出的白痕,如今已被歲月打磨成玉器包漿般的幽光,連我這個穿防滑解放鞋的現代老人走起來,都覺得足底被石英顆粒硌得生疼。 轉過三道彎,六角橫嶺涼亭便映入眼簾。糯米灰漿砌筑的石條早已滲岀青苔,雨水浸潤后摸上去濕滑冰涼,像極了暑天井水里鎮著的涼粉;東西兩面殘墻如對弈的老者默然相對,墻底下丈余長的條石凳被磨岀凹弧,陽光透過殘瓦間隙,在石面上投下鋸齒般的光斑;東墻外側的石碑陰刻著“崇禎十二年高善一修”九個字,字口圓鈍,如把玩多年的核桃,唯有“崇禎”二字的撇捺間還留存著當年鏨子的鋒芒。 最攝人心魄的是西檐角殘存的鬼面瓦當,那饕餮紋的獠牙雖已崩缺,卻仍死死咬住山谷里涌來的風。每次暴雨過后,瓦當窩里積的雨水順著獠牙滴落,叮咚聲總讓我想起文大爺講的鬼怪故事。指尖撫過碑文暗紅的刻痕,“崇禎十二年高善一修”中的"善”字橫筆處突然滾落一粒粗沙,恍惚間與山下采石的機械轟鳴聲重疊——四百年前的鑿石聲與當代的爆破聲,在這道山脊上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據先輩們傳說這亭子本并非建于此。古驛道原是沿著山腳的大澡里河嬰啼灣蜿蜒延伸。那段河道因回漩渦流吞噬過太多女嬰,連河水都泛著胭脂色。河兩岸樹木參天,遮光避日,水流急促回旋,不幸夭折的嬰兒,都丟棄在那河里,路過此處的行人,難免有點膽怯。明崇禎七年上任鹽課司大使的高善一,某夜巡查時親見浮尸卡在礁石間,小小的紅肚兜在漩渦里時隱時現。他決意劈山改路。新路竣工那年,樵夫們發現亭子石凳下總堆著新鮮的桃樹枝,后來才知道是走夜路者用來“驅邪"的,高善一特意將亭子修成六角型,暗合道教紫薇諱的六個方位,每道飛檐都指向一座無名的墳塋。 當夕陽把亭子殘影拉長成明代版圖上的墨線時,我突然懂得這位父母官的良苦用心,那些含石英的石料與其說是鎮邪,不如說是給鄉民戴的心理銀鐲;檐角張牙舞爪的瓦當,倒像特意為恐懼準備的宣泄出口。他真正修筑的,是讓顫抖的挑夫敢在石凳上有歇息擦汗的勇氣,也讓兩位現代考古隊員卸下裝備坦然坐在先人磨亮的石凳上啃干糧。 如今,橫嶺亭的椽木已朽岀菌花,但每當山雨欲來,那些深嵌石縫的車前草總會挺直莖桿,如同當年在此歇腳的販夫走卒,倔強地期待一場穿越時空的涼意。 2025.8.5 ![]() |
|
來自: 120035948@qq....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