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來看幾個典型的窮人思維: “好的東西是投胎得來的,比如你投胎一個大官的家里,你什么都有了,對吧。” “不對,是天生的,會經商是天生的,就像韓信點兵一樣,這個世界就一個韓信,他天生就喜歡帶兵打仗。” “關鍵是有個好爹。”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人家是天命所歸。”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 類似的言論,你去各大自媒體平臺的文章或視頻評論區看,烏央烏央的。 我不知道你看了這些話是什么感覺。 我可以給你講講我的感覺:我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人,圍繞在自己周圍的。 如果和這些人繼續交流,你就會發現: 你說花錢賣書學習,他覺得這么大了還“學習”,還“交錢學習”,好像學習只是小孩的事。 你說這個事情,堅持3年必能出成果,他像避瘟神一樣,扭頭就走,嘴里還嘟嘟囔囔。 你勸他學點技能,他說“學不動了”、“學了也沒用”。 你讓他換個思路,你話都沒說完就,他就開始講他那套理論了。 不相信自我奮斗,不相信“讀書有用”,甚至不相信自己花點時間能學會一技之長,進而改善經濟狀況。 總之,直接放棄抵抗,放棄一切改變的權利,還以為自己很有道理。 這就是很多窮人的可悲之處,也是他們之所以被困的原因。——思維方式出了問題。 01 人和人思維方式的第一個分叉點:是不是講邏輯 講邏輯,還是不講邏輯,可以把人區分為兩類。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開始很小的差別會被放大,到最后兩類人達到無法交流,雞同鴨講的程度。 很多處于底層的人,不是不愿思考,而是由于沒有建立起正確的思維方式,進而不能帶來真正有效、高質量的思考。 越是底層窮人,越是不講邏輯。 因為不講邏輯,所以輕易接受結論,容易被情緒左右,道德感極重。 隨隨便便一句“貌似有道理”的雞湯,就能讓他們放棄思考,點贊稱“是”。 用偏見代替思考,用情緒代替邏輯。 慢慢的,“講道德”、非黑即白的二極管思維,會成為主導他們的思維方式,而“講邏輯”的思維方式,因為太費腦,慢慢就被邊緣化了。 看別人的文章或視頻,看到的永遠只是他們自己“二極管思維“想要看到的東西,至于作者到底在說什么,看不見也不重要。 混吃等死,麻痹自己,及時享樂等等習性,都和這種非黑即白,不講“邏輯”的思維方式有關。 這里岔開提一句:如何判斷一個博主、一本書值不值得學習? 你就看他是在給邏輯,還是在給結論。 看他的內容,你是構建起了一套邏輯,還是急切盲目的相信了一堆結論。 02 不講邏輯,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后果 不講邏輯的人,自然看不見由邏輯展開的抽象世界,不尊重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規律。 哪怕現代社會,已經出現了很多基于科學規律的發明創造,不講邏輯的人,還是能心安理得的當個“睜眼瞎”,覺得這個世界沒有規律。 看不清對錯,分不清美丑,辨不出好壞,沒有基本的辨別力和判斷力。 還拿自媒體說事。 很多自媒體文章,說實話真的寫得“很一般”,要么太雞湯(寫了很多但其實什么也沒說),要么不說人話,故作深刻(不知道他要說什么)。 但是并不妨礙這些內容10萬+的閱讀量,賬號粉絲幾十萬。 另一個典型“案例”,就是很多人口中的“讀書無用論”。 抱持這種觀點的人,其實很可憐,因為他們連為數不多能改變命運的抓手,都莫名其妙的主動放棄了。 思維是原點,思維方式錯了,必然引發一系列問題。 “不講邏輯”會導致的后果,我總結了三條: 1.只認具象,不認抽象 越是窮人,越只認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看不見,并且不相信那些抽象無形的東西。 你讓他們思考點抽象的,他們會瞬間失去興趣,眼神游離。 你說,他們之所以被困底層,是由于他的“思維方式”,對方會嗤之以鼻,不當回事。 2.只認眼前,不看長遠 做事情,遇到一點小挫折,就覺得事情要黃了,做不了了,天要塌了。 永遠學不會以更長遠的眼光和邏輯來看事情,認識不到當前的這點挫敗,恰恰是自己往上走的墊腳石。 3.只看外在,不看內在 越是底層,越不相信這個世界是有規律的,更不相信人可以通過學習,掌握規律,進而獲得人生的主動權。 這些人好像生活在一個可以任性妄為,而不受規律制約和懲罰的世界。 但是一旦遭遇不好,又喜歡把問題歸結于外界。 認為出身決定一切,對于生活和命運,你如果沒有關系,沒有后臺,就啥也做不了,只能受著。 “主觀能動性”,沒有的事。 03 優化信息環境,改變思維方式 認知來源于信息。 以前,家庭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信息環境。 人會無意識的被家庭、學校、大環境裝上一套“系統”,帶著這套“系統”活上很多年。 直到碰到某個機緣(這個機緣可能是一個人,或者一本書),自我覺醒的按鈕被打開,開始給自己重裝“系統”。 富人的孩子在十幾歲就裝好的“系統”,窮人家庭的孩子可能要摸爬滾打到40歲才能“裝上”。 90年以前的人,如果家庭一般,小時候基本都接觸不到太多高質量的學習材料。 即使高質量的學習材料出現,也會因為自己的辨別能力有限,而錯失。 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很多東西。 現在,一個有學習意識的人,完全能夠通過互聯網改善自己的信息環境,進而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升辨別力和判斷力。 這個信息高度發達,很多資源都高度開放的世界,認知其實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差別。 你意識和主動性到位了,想學什么學不到? 一旦一個人能夠學會他想學的任何東西,這個社會還有什么能困住他? 很多資源匱乏的國家,反而很富裕(比如日本),因為人民的認知不一樣,所以生產力不一樣。 而很多資源豐富的國家(比如非洲的很多國家),反而受到“資源的詛咒”,整個國家躺在資源上不思進取,最后積貧積弱。 國家命運如此,個人命運同樣。 外部資源并不是決定性的,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一個人內在認知和思維方式。 關于作者: 211本科,進過工廠,做過銷冠(業績占公司60%),志存高遠,野蠻生長。文章聚焦兩大主題:變強、變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