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磚淬火處 文章煙云間 欣聞王明皓學長又一部歷史題材的新著《先河》不日將由作家出版社發行,欣喜之中自然包含著一份期待。 明皓學長與我曾為隨園同窗。他創作的歷史題材小說善于通過文學手法揭示歷史事件背后的復雜因素,至今已出版長篇小說多部。其中《滄海·蒼天 —— 北洋水師覆滅記》《臺灣巡撫劉銘傳》曾獲第一、第二屆“紫金山文學獎”長篇小說獎,并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快刀》散文集《東籬下》等。他創作的二十八集電視連續劇《鴛鴦錯》曾于2007年在全國各地省市電視臺播出。今日的明皓早已是江蘇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國家文學創作一級)。 于我而言,明皓兄的文學創作在同儕之中堪稱“天花板”級的存在。因我自小受到的就是“愛惜字紙”的熏陶,所以一向崇尚能寫書的人,何況是著作頗豐的作家。 我和王明皓結識得比較遲,但一旦接觸了,交流了,就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一直想寫寫他,轉而想到以我之筆寫一個知名專業作家,不免有些唐突。架不住曉陽學長的幾回攛掇:你只管寫徐陸眼中的“這一個”,別無它慮。心里有了這個念頭,不經意間也就多了一些在意。 ![]() ↑王明皓(右)和作者2022.5.23 這些年,我也試嘗著寫了一些東西,明皓兄也多有關注,有時還加有點評留言。能時常得到同窗校友尤其是專業作家的鼓勵,心里不免時有小確幸。 近日我寫了一篇《竹影驚魂》,是從孩提時代的一次頑皮的經歷演繹而來。那天我和王明皓通電話,他提到他少時也曾在后湖州“偷”過竹子,而且是一手擎竹,單手翻越湖西邊的古城墻而去……聽了我不由倒吸一口涼氣——那時的我也攀爬過九華山那里的明城墻,那十幾米高的城墻由于六百多年的風吹雨蝕,地基下沉,有的墻體有了縱向的裂縫,我們就是手摳腳踩這道磚縫,或抓住墻體長出的雜樹,不止一次地冒險爬上爬下……我說:當時如果城磚風化松動,如果樹枝一旦斷裂,那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吶……他說:是的,那不是勇敢,那是我們年少時的“木故”。我們相似的過往,明皓的坦蕩直白,讓兩個已至七秩的老頑童一下回到了兒時,更是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 ↑九華山段明城墻 圖/作者2021.10 去年秋天,同學在莫愁湖聚會,我和王明皓到得比較早,于是就坐在湖邊聊天。他看著園中的青磚黛瓦問我:你知道這青磚和紅磚燒制的區別嗎?我一時不得其解。他說插隊八年,開過河,挑過窯,那個苦哦!……我早年開車搞運輸時見過磚窯那個場面,也曾好奇地拱進去“體驗”過一把,那瞬間撲來的熱浪和粉塵,一下就將我擊退——那剛燒制過磚頭的窯里就是一個 “大烤箱”,開窯后工人就用小推車拱到里面往外出磚,那是常人忍受不了的煎烤。沒想到“大作家”當年還有這樣一段艱辛的歷練。 “ 回城之后,又一個工企八年,就到了那邊的一個廠子,車工、鉗工都干過。他手指向湖東:“一到關鍵的地方,師傅還會留一手,把我支開……” ![]() ↑老把式 圖/作者2025.4.7 他抽了一口煙繼續說:后來在隨園夜讀,要從新街口轉過去。時間匆匆,臉上的油漬,指縫中的油泥有時猶未洗凈……同慶樓的一大鍋面條撈出來,面戧的難以下咽,我嘀咕了一句:這么硬的面是給拖板車的人吃的吧?下面條的大媽上上下下看看我,一翻白眼:你以為你不是?!話到此,這說的聽的都不禁笑了起來。 在隨園的學習是一次質的提升,后來抽空就寫點東西——鉗工臺上寫,坐在地上背靠車床也寫……當然,凡事都會引來不同的眼光,有的同事鼓勵打氣,有的把我視為異類冷嘲熱諷,甚至打賭:你王明皓寫的東西要是能發表,我下班就爬著回家!就連我當時心儀的女孩也不看好……后來,文章發表了,再后來出書了,我特地給她送去,驚訝之下,她的臉色“刷”地一下變了……呵呵,現在說起來都是故事了! 他釋然一笑。 據說,具有相當專長的人大都天賦異稟,但我能夠想象:那些年,王明皓那油污的工裝里始終裹著未熄的理想火種。這般淬煉,恰似青磚與紅磚的差異——自然風淬的熾烈賦予它張揚的紅色,而水與火交融的忍耐則沉淀為含蓄的青灰。同樣的泥巴,不同做法,最后成了各自本真的顏色。 ![]() ↑方正本色的青磚 一次開車同行,我問及他如何長于歷史題材的鴻篇巨著,而且對于百余年前的人事寫得那樣傳神?他說這源于后期對歷史題材的主動選擇,?在短篇創作觸及歷史傷痕后,他開始思考"如何寫出真正的歷史意蘊",并以此來探索更宏大的命題?。如耗時四年完成的《北洋水師》,即是他首部歷史長篇的突破?。此書以甲午戰爭為切口,體現了他從"小我"到"大歷史"的視野擴展。 ![]() ↑長篇歷史小說《北洋水師》 王明皓著 圖/作者 言及于此,王明皓不無感慨地說:" 現在的中國,早已不是中日甲午戰爭時的那個中國了!” 我想,正是這種歷史觀使其作品兼具現實意義與文學深度。 即將推出的《先河》一書記載了中國民族工業在地主階級與國際資本的雙重擠壓下,于夾縫中艱難求索的歷程。這種艱澀的生存環境,最終催生出武昌首義的星火與南湖紅船的啟航,這不正是冰與火交織淬煉出的歷史結晶嗎? 如今,《先河》這方青磚終將歷經歲月沉淀,在文學長河中留下獨有印記。而王明皓的文學創作之路啟示我們:從窯工的汗水到機床的油漬,從隨園夜讀的燈火到《先河》書稿的字句,這每一步走來,都是泥與火的博弈。而人生與寫作,亦需這冰火兩重天的淬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