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儒風君 今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流傳千年。 在廣袤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一首首膾炙人口的七夕經典詩詞,或低吟百轉千回的相思之苦,或吟誦滾滾紅塵的美好愛情,是中國式浪漫的極致呈現! 北宋詞人秦觀的《鵲橋仙》,是七夕經典詩詞的巔峰之作。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令人又喜又悲。詞人突然筆鋒一轉,境界完全不同。 其中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意思是:只要兩人是真心相愛,情意能夠長久地持續下去,又何必在意天天廝守呢? 每年的鵲橋相會雖然短暫,卻詮釋了地久天長的愛情。 牛郎織女的這種愛情模式,經得住時間、空間的考驗,詮釋了愛情的真諦。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詩,成為愛情的千古絕唱。 “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堅貞不渝的愛情如同百年老窖,即使天各一方,依然會隨著歲月的沉淀,愈發濃烈醇厚、歷久彌新。 《詩經·邶風·擊鼓》有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只有把“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錚錚誓言,化作不離不棄的細水長流,才會一起幸福地慢慢變老。 漢代五言詩《迢迢牽牛星》,描寫了牛郎、織女被銀河相隔的離別之苦。 其中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意思是:傳說中的牛郎織女被相隔在銀河兩邊,只能含情脈脈地癡癡相望。 天上的牛郎織女,相思卻不得相見。 古往今來,地上多少有情人,像牛郎織女一樣,只能默默無語、望斷天涯。 人生代代,多少人在七夕之夜,在相思的渡口徘徊? 弘一法師說:“人生就是不斷地送別?!?/span> 人生旅途中,人們要經歷一次次告別、一次次轉身。 無論多么美好的愛情,在該珍惜的時候不懂得珍惜,便成了永遠的遺憾。 《有一種愛叫做放手:愛的最高境界》中,有句話說得好——“放手,并非放棄,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擁有。” 一旦錯過,就不要再回頭,各自安好,互不打擾。 正如北宋司馬光在《西江月·寶髻松松挽就》中寫的:“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span> 唐代詩人杜甫的《牽??椗?,通過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社會的感慨。 其中的“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意思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總是在相互眺望,每年的七夕之夜,人們仰望天空,有誰看到過牛郎織女相聚呢? 這首詩是對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的質疑,更是對人生悲歡離合的思考。 與牛郎織女隔水相望的無奈相比,人世間那些貌合神離的夫妻,更是無處話凄涼。 當愛情由絢爛歸于平淡后,他們不再爭吵,用沉默代替一切,生活如一潭死水。 人們因愛情而走入婚姻的殿堂,往往過于理想化。其實,婚姻更多的是柴米油鹽。 三毛說:“愛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數錢、睡覺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長久的。” 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婚姻真實的模樣。 《莊子·內篇·人間世》有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比ロ槕?、接受,生活態度,是一種豁達、自然的人生態度。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 其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意思是:唐玄宗和楊玉環的愛情,在天愿為比翼雙飛鳥,在地愿為并生連理枝。 白居易把唐玄宗和楊玉環比作牛郎織女,歌頌他們的愛情共誓白頭到老。 愿望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天不遂人愿,唐玄宗和楊玉環的愛情結局,比牛郎織女更凄慘、更令人心痛…… 季羨林先生說過:“缺憾是生命的必然,不完滿才是人生?!?/span> 因此,在這個世界上,當然也沒有完滿的愛情。 張愛玲曾經說過:“我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圓滿,然而,制造更多遺憾的,卻偏偏是愛情。陰晴圓缺,在一段愛情中不斷重演。” 那么,隨緣,是對待愛情的一種胸懷,也是一種氣度。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道:“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span> 懂得隨緣的人,無論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還是陰云密布的天氣,總能擁有內心的平靜與恬淡。 ▽ 七夕詩詞文化,歷久彌香,映照出中國式浪漫的極致內涵。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祝福有情人終成眷屬!祝愿所有人“天上人間,占得歡娛,年年今夜”! 文末點亮小紅心,鼓勵下儒風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