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聽過這樣一句話:狗是色盲。 但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狗是紅綠色盲。 別說狗了,除了靈長類之外,幾乎所有哺乳動物都是紅綠色盲。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出乎意料? 為什么會這樣呢? 這背后隱藏著一段關于視覺細胞、進化選擇,甚至關乎生存的精彩故事。 要理解色盲,得先從眼睛的“構造團隊”說起。 我們的眼睛里有兩類重要細胞:
![]() 視桿細胞、視錐細胞能看到的各波長 簡單來說,視桿細胞管“明暗”,視錐細胞管“顏色”。 在人類和其他靈長類身上,我們擁有三種視錐細胞,分別對大約560納米(黃)、530納米(綠)、420納米(藍)波長的光最敏感。正是這三種細胞的“合奏”,讓我們的世界充滿了紅、黃、綠、藍的豐富色彩。 ![]() 視錐細胞的結構 可其他哺乳動物呢? 它們大多只有兩種視錐細胞——黃色和藍色。所以,從人類的角度看,它們就失去了辨別紅色和綠色的能力。 有趣的是,魚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大多數鳥類,往往擁有四種視錐細胞。 這意味著它們看到的世界比我們更加鮮艷奪目。 聽起來,人類反倒成了“色彩貧民”。這是退化嗎? 答案是否定的。 ![]() 梅花雀視錐細胞的感光響應曲線,其感光范圍從可見光到紫外線 進化并不是一場“越復雜越好”的比賽,而是一場“誰更適應環境”的博弈。 在兩億年前,哺乳動物剛剛登場時,體型普遍小,生活空間有限,大多數是夜行性動物。在黑暗中覓食時,分辨光影的存在遠比分辨紅綠更重要。 為了增強夜視能力,哺乳動物把眼睛“資源”更多地分配給了視桿細胞,從而犧牲了一部分色彩分辨力。 也就是說,哺乳動物之所以普遍成為“紅綠色盲”,正是夜行生活的結果。 時間往前推到恐龍滅絕之后。 哺乳動物趁機擴張,但絕大多數依舊保留著“黃+藍”兩種視錐細胞。 然而,在靈長類某個分支里,基因偶然發生了一次突變,讓它們擁有了對綠色敏感的第三種視錐細胞。 這看似小小的變化,卻帶來了巨大的優勢。 想象一下,在郁郁蔥蔥的叢林里,能夠清晰地區分不同層次的綠色,就能更容易找到果實,甚至更快發現隱藏的捕食者。于是,三色視覺逐漸在人類祖先中占據主流。 不過,這段歷史并不算悠久,大約只有幾百萬年。也因此,如今依舊有大約6%的人口天生缺乏綠色敏感的視錐細胞——他們就是常說的“紅綠色盲”。 換句話說,這些人其實更接近幾百萬年前的哺乳動物祖先。 理解了“哺乳動物都是紅綠色盲”的背景后,我們再來解答一個童年疑問:老虎披著黃黑相間的皮毛,怎么可能在綠色的叢林里藏得住? 在人類眼中,老虎的皮毛確實很顯眼。但換成梅花鹿的視角就不一樣了。 由于鹿也是紅綠色盲,它看到的世界里,綠色幾乎不存在。于是,老虎的黃黑條紋就和周圍的草木“混為一體”,形成了絕佳的偽裝。 所以,老虎能成功捕獵,不是因為它跑得快,而是因為在獵物眼里,它根本“不那么顯眼”。 說到這里,你可能以為人類的三色視覺就是“終點”了。 但事實并非如此。 2012年,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科學家發現了一位擁有四種視錐細胞的女性——Concetta Antico。她的“額外視錐”對橙色敏感,因此她能感受到比我們更豐富的色彩層次。 更巧的是,她還是一位印象派畫家。 她的畫作在專業人士眼中往往“嚴重偏紫”。為什么?科學家推測,她對黃色極其敏感,而黃色會削弱大腦對紫色的感受,所以在她看來“色彩均衡”的畫作,落到我們眼里就明顯發紫。 更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估計大約2%的女性可能擁有四色視覺。 只是因為缺乏檢測手段,真正被確認的人少之又少。換句話說,或許我們身邊就有人,正在以一種我們無法想象的方式看世界。 如果我們能看見紫外線或紅外線……四色視覺已經足夠讓人驚嘆。但設想一下,如果新的基因突變讓人類的視錐細胞敏感波段擴展到紫外線或紅外線呢? 那時候,我們的世界將徹底不同。比如:
這聽起來就像是漫畫中的“超能力”,而在某些動物身上,這恰恰是日常。 總結:我們看到的世界,真的只是“人類版本”從狗的紅綠色盲,到老虎的偽裝,再到靈長類的三色視覺,乃至極少數女性的四色視覺——所有這些都提醒我們: 所謂:眼見不一定為實!而只是物種選擇過的“版本”。 鳥類、魚類看到的世界,比我們更鮮艷;鹿看到的叢林里,老虎幾乎隱形;而某些人眼中的天空,或許比我們認識的更絢爛。 也許,正是這些差異,讓世界更顯得神秘而多樣。 好,今天就先這樣啦~ 科學羊?? 2025/08/29 祝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