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流量”是互聯網的巨大的悖論之一,欲說還休,終至欲罷不能。 沈巍對文化有許多睿智的回答,而他對互聯網的“蹭流量”的爭論,也有著他的獨到的認知。 沈巍在總結自己身上有兩個所謂的價值。 一個是傳播文化,這是文化的維度。 另一個是探索互聯網的經驗,這是網紅的維度。 這兩個維度,基本能夠把沈巍在當下的爆火給予概括地總結了。 從網絡小白,沈巍憑著他的善于思考的頭腦,很快晉級為一個網絡的觀察者,他對網絡的認知,或許也比圍繞在他身邊的沉浸在流量潮汐中而“云深不知處”的主播們要深刻得多。 他說:“所謂的蹭粉更是正常的,因為互聯網,就是互相聯絡,才能夠成網的,當中斷掉一個環節,就不能發展下去。” 一句話,蹭流量,就是相互頂托,相互成就。 在這樣的理念下,沈巍并未如同通常的認知一樣,認為“蹭流量”是一種互聯網的劣流,反而認為“蹭流量”與“增流量”是互聯網的“一枚硬幣”的正反面,而他自己,也在互聯網上努力通過“贈流量”,來獲得網絡傳播影響力的迭加。 8月25日,湖州善璉湖筆廠的兩位工作人員,來到沈巍每日開工的露天草廬。 她們未到之前,早就有快馬傳書,說有湖筆廠的美女來探望沈巍了。 這就是互聯網的神奇效應,沈巍草廬里不斷有新主播的加入,他們尚未駕到之時,互聯網的風聲,就已經刮來他們即將到來的江湖快報,每一次新來的主播,都先期在露天草廬引發陣陣微瀾。 這一次前來的湖筆廠,是生產雙羊毛筆的老廠,沈巍對雙羊毛筆帶有戀舊式的感情,所以,當善璉湖筆廠的兩位工作人員來到現場,沈巍回憶起他童年時代,就曾經見識過“雙羊”牌毛筆的鼎鼎大名,只是他奇怪,為什么后來“雙羊”牌毛筆,怎么在市場里見不到了呢? 而沈巍的疑惑,也正好擊中了毛筆廠一直以來的困擾。這家1956年建成的老廠,有著七十多年生產工藝的悠久積淀,但是他們也感到在新的時代下,只知道做好產品,而吆喝的功夫做得不夠,他們希望在互聯網時代,能夠通過新媒體,使傳統品牌踏上飛快的跑道。 而這正與沈巍自稱他的價值之一的互聯網傳播的探索維度,產生了交集。 前天的金山之行,沈巍面對榜書藝術在主流文化體系里的德高望重的地位,而在民間卻鮮為人知的現狀,他有感而發:“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傳播重視不夠”,“在互聯網時代,要意識到傳播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使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傳統文化產品,走進大眾,為人熟知。 而湖州毛筆廠登門走近沈巍的草廬,正是他們隔空聽到了沈巍在直播間里的互聯網感觸。 兩位毛筆廠的工作人員,坦言他們也看了沈巍金山之行的直播,可想而知,沈巍在直播間里倡導的加強傳統文化傳播的呼吁,深中肯綮,讓湖州毛筆廠產生了走近沈巍、實現傳播跳躍升級的念頭。 這也是湖州毛筆廠的工作人員,來到沈巍草廬的原因之一。 她們送上自己生產的毛筆,并且在特意為沈巍,在毛筆上刻上了他的姓名。沈巍也通過直播窗口,介紹了湖州毛筆的歷史沿革,旁及湖州的文化名人,將湖州的文化資源,打包傳遞給他的粉絲們。 在現場,湖州毛筆廠的工作人員還表達了一個期望,就是邀請沈巍走進湖州,參觀他們的毛筆廠,通過沈巍打開的互聯網的一扇窗,洞觀他們的湖筆廠“窗口”里的秘訊,讓歷史悠久的中華遺產,展現出更多的視線面前。 這意味著,沈巍的文旅計劃里,將添上一個“湖州之行”的日程。金山之行顯然相當成功,原來幾乎被認為是扶不起來阿斗的散裝主播,在金山之行中,表現出了罕見的集體觀念與榮譽感,保持了行動的統一性。 第一次集體行動的成功,使得沈巍深感滿意,一直以來,對沈巍來說都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散裝團隊,經過這次金山之行的歷練之后,他首次把他們看成了一個還能“拿得出手”的團隊,并試圖為這個團隊掛上一個朗朗上口的招牌。 他今天中午受邀在上海打浦路上的“佬太公海鴨寧波菜”館里,當著四桌全部邀請的散裝主播,帶著調侃的口吻聲稱他的團隊將命名為“3、18白鶴團隊”。3、18,是他2019年爆火的那一天,常為他及粉絲掛在嘴邊,而白鶴,是現在沈巍所處的地理位置,與之前他的“高科西路”期間的粉絲團組拉開梯次。 “佬太公海鴨寧波菜”的老板,與海杉文化的老總,都是寧波人,這也是這家老板看到沈巍象山之行之后,動起了邀約沈巍團組、駕馭互聯網力量、拓展酒店知名度的念頭,從而產生了今天沈巍“3、18白鶴團隊”成員,悉數進入靠近世博會博物館不遠的“佬太公海鴨寧波菜”館中共聚一堂、“饕餮”海鮮產品的集體行動。 “佬太公海鴨寧波菜”館店主與湖州毛筆廠的廠家,都有著一樣的理念,就是踏上互聯網的飛速奔馳的窗口,帶著自家的經營,奔向更為浩大的世界。 顯然,這種現實操作,均在沈巍的“互聯網探索”的理念覆蓋之下,成為沈巍網絡呼吁的一種現實的收獲。 看起來是一種“蹭”,換一個角度卻是一種流量的“贈”,但是,互聯網的神奇之處,就是它的互聯互通,不同角度的一“蹭”與一“贈”,卻產生了同頻共振效應,激發的是“雙向奔赴”的關注度的“雙贏式”遞增。 這樣,沈巍的露天草廬,獲得了更廣泛的互聯網關注,而看似“蹭”流量的商家,也通過對流量的“搭便車”的寄生,跟上了四通八達的關注洪波,實現了與更多視野的碰撞與交互。 該拋棄的是那種“誰利用了誰”、“誰坑了誰”、“誰玩了誰”的落后認知,對照沈巍的對互聯網的定性,唯一能做的是,抓住那耀眼的流量,讓自己的光,發出更亮的弧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