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難題,目前我國有超過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肥胖會增加一系列疾病的發生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說到肥胖,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一旦跨過25歲的門檻,體重管理似乎變成了一場艱難的戰役,脂肪悄悄累積,身材線條不再像往昔那般緊致。這不禁讓人疑惑,難道說,身體在25歲后就悄然設下了一道“發福界線”?年齡真的是劃分苗條與臃腫的隱形標尺嗎?是不是25歲之前都可以放開了吃?不得不說,發胖還真有“年齡分界線”。從全球相關肥胖研究情況來看,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青、中年時期體重會逐年增加。國外一項調查顯示,未成年時期,人們總體的肥胖率都是比較低的。但成年后,肥胖率就開始增加。數據顯示,18~24歲的時候,肥胖率是最低的,只有22.4%,但25歲就是一個分水嶺,從25歲以后,肥胖率就開始飆升,而45~74歲階段是肥胖率最高的。 △橫軸是年齡段,縱軸是肥胖人群占比,可以看到25歲后肥胖率明顯飆升。 我國的一項研究數據也顯示,超重和肥胖的總體患病率在不同年齡人群中的趨勢會有所不同,基本上也是從24~29年齡階段開始,肥胖率增加;在中年男性(55~59歲)和老年女性(65~69歲)中達到峰值。我們到底從什么時候開始發胖,實際上沒有特別明顯的界線,不同人之間的差異也很大,但總體來說,隨著年齡增大,大家的體重都會增加。很多人都會說,自己年輕的時候,怎么吃都不會胖,年齡大了,稍微多吃一點就會變胖。對比自己以前的照片,經常會發出感慨:歲月是一把殺豬刀。為什么年紀越大,人就越容易長胖呢?最大的改變是,隨著年齡增長,生活條件逐漸變好,飲食也會發生很大改變,會吃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加上很多人應酬也變多,大魚大肉也成了家常便飯。高能量食物吃得多了,能量攝入也隨之升高,自然就更容易長胖。年輕時,在學校、在工作單位,大部分人還會經常活動。但隨著年齡增長,大家都習慣了長時間、久坐不動的生活模式。即使有點時間休息也寧愿躺著玩玩手機、看看劇,一連好幾個小時都不想走動。活動少了,更不用說去健身房鍛煉了。吃得多了,運動還少了,能量就更不能消耗掉,也就更容易長胖了。隨著年齡增長,人的肌肉量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約10%~15%的肌肉在20~50歲之間流失。肌肉量直接決定人的基礎代謝,肌肉組織是人體葡萄糖最大的消耗者,失去它就意味著體內大量的葡萄糖沒了地方消耗,能量代謝速度也會大大降低。吃同樣的食物,可能會有更多的能量在體內儲存起來,導致體重增加。而且,隨著年齡增大,我們的脂肪代謝也開始發生變化。有研究對54個人脂質周轉率的變化進行了13年跟蹤,結果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不管是體重減少還是增加,這些人的脂肪組織的脂質周轉率都降低了。脂質周轉率是指脂肪細胞中的脂質被移除和儲存的速度。脂質周轉率的降低意味著脂肪在人體內的新陳代謝放慢,這使得體重增加變得更容易,哪怕我們沒有比以前吃得更多或鍛煉得更少。激素是體內各種新陳代謝反應的化學信使,調控著大多數身體機能的改變。隨著年紀的增長,人體內的激素也會發生變化,同樣會導致人更容易變胖。比如,隨著年齡增長,男性的睪酮每年以1%~2%的速率減少。睪酮調節脂肪分布,影響肌肉質量。它的減少,會使身體燃脂效率大大降低。而女性隨著年齡增長,雌激素水平也會下降,在更年期,雌激素還會出現明顯下降,很容易導致腹部脂肪的堆積。實際上,我們想要的減肥,不是減骨骼、肌肉、身體水分,而是要減脂肪。因為過多的脂肪會增加疾病的風險,也使我們的身材變得臃腫。如果僅僅追求減少重量,而不去降低體脂肪比例,甚至造成肌肉流失,就會降低自己的代謝率,形成難瘦易胖體質,這和減肥的根本目標是背道而馳的。而減脂肪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也就注定了,任何想要快速減肥的方法都是經不起時間的檢驗的。飲食是頭等大事。畢竟,人會長胖的基本原理是能量收支不平衡——能量攝入大于能量支出了,多余的能量就會在人體內儲存。所以,要想防止長胖,首先要扭轉能量收支,避免攝入過多的能量——也就是常說的管住嘴。要養成長期健康合理的飲食習慣,比如,不要吃太多,少吃高油高糖等高能量食物,少喝含糖飲料,少吃油炸食品等。大家不妨按照中國居民膳食寶塔的推薦做起,來安排自己每天的飲食,并逐漸養成習慣堅持下去。多運動鍛煉對身體的健康也是多方面的。年紀大了,肌肉會慢慢減少,蓄積的脂肪越來越多,代謝也會下降。多運動鍛煉能增加能量消耗,避免過多脂肪在人體蓄積,還可以加快脂肪組織的周轉速度。而且,多運動鍛煉還能增加體內肌肉的含量,提高人體能量代謝能力。因此,一定要堅持每天都運動,建議每周堅持三次半小時以上的運動。
來源:央視新聞(ID:cctvnewscenter)綜合科普中國 監制:柯成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