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志遠先生臨證70年精華錄(563)
石印本不悉撰人所寫《傷寒論新吟》,謂《大論》含有風、火、冰、水、雷,指麻黃、附子、石膏、麥冬、大黃,有宣散、驅寒、清熱、滋陰、開閉作用,屬“醫門五仙”。經方家常將麻黃、附子;麻黃、石膏;麥冬、石膏;大黃、附子;石膏、大黃同用,是古圣、先賢組方特色;時方、雜方學派感到難以理解,因患者受惠,大呼奇治,皆大歡喜。吾多年來曾師此法,投向表里同療、攻補雙治、寒熱合解,能起沉疴,獲得速愈。 1985年于微山湖遇一陽虛老人,感冒后手足逆冷、全身惡寒、脈象沉遲、嗜食熱物、舌淡胎白、大便溏瀉、氣喘、臥床不起,住院數日不見轉機,委老朽接診。當時認為應溫補為主,兼透外邪,取開腠、助陽兩向調節,給予麻黃附子細辛湯,計炮附子30克(先煎一小時)、麻黃6克、細辛10克,水煎,分三次飲下;功力不佳。乃把麻黃升至10克,溫覆取暖;汗出微量而安。充分說明,“藥雜”比單純一路貨色施治“證雜”,占上乘優勢。遺憾的是,方中若加桂枝6—10克,活血通絡啟動鬼門,就不致再增麻黃4克了。 小郎中按:本文中張老提到了“表里雙解”的治法,并系統梳理了經方中體現比治法的藥對。需注意的是,《傷寒論》中主張“先表后里”的治法,除非里證屬于急危重癥,才優先治里。表里雙解的治法屬于后世對傷寒學術的發展,其中劉完素的貢獻最大。 文中醫案張老治療了一個陽虛老人,這種醫案其實已經給我們明確了治療方向,難點在于方藥的選擇和劑量的把握,張老在本案的論述中也體現了這一點。起初麻黃的用量少,效果不好,加量后收到好的療效。張老在治療后反思治療方案,小郎中也認為如果在方中加入桂枝,應該更適合。因為患者屬于陽虛證外感,加入桂枝既能溫陽通陽,又可解表,符合證候特點。而麻黃的溫陽作用不足,開宣的作用更強,所幸的是,張老方中附子的量比較足,即便是增加了麻黃劑量也沒有造成發散太過耗損陽氣而產生其他變證。 小郎中認為后續這位老人外感痊愈后還需要繼續調養身體,盡力改善自己的陽虛體質,減少外感頻次,養生延年益壽。后續的治療方案小郎中建議使用東垣和景岳治療脾腎的思路和方藥來培元固本。 關于麻黃附子細辛湯的論述和應用,小郎中建議諸位認真學習陳潮祖教授的闡述,下面是陳潮祖教授《中醫治法與方劑》中的論述,諸位可參考。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醫生參考學習,患者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勿盲目試用,因自行試用產生的任何問題,本號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飛雪初降已暮天 燭影搖紅憶殘年 春來人言無限好 吾愛書城不羨仙 志存高遠修仁術 勤勉篤行勵后學 一襟明月,抱拙博覽古今書 兩袖清風,懸壺濟世百年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