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料與做料的天壤之別 ![]() 講到這里,和玉大叔得跟大家解釋一下什么是玩料。在籽料的世界里,根據天然形狀的完美程度,玉商會大致把籽料分成“做料”和“玩料”兩大類。做料需要經過雕刻加工才能展現其美感,而玩料則是大自然的杰作——形狀、玉質、皮色都近乎完美,無需人工雕琢就已經美得讓人心醉,原石形態就是它終身最棒的效果。 ![]() 在大自然的寶庫中,籽料本就稀有,玩料更是鳳毛麟角。這就是為什么玩料的交易往往都是私下進行,很少在普通玉店的柜臺上看到真正的極品。 ![]() 如果我們開動想象的小腦筋,把構成和田玉的那些極其細膩的透閃石礦物顆粒,想象成一堆頂級的糯米粉,它本身就帶來了濃郁的“脂粉感”。接著給這堆糯米粉加水,上鍋蒸熟,再用木槌反復捶打。在這個過程中,原本獨立的糯米粉顆粒,彼此間的界限開始模糊,它們相互粘連、膠接、牽扯,最終形成了一整塊質地均勻、韌性十足、看不到任何顆粒感的上等年糕。 ![]() 用年糕渾然一體的“老熟氣”去形容玩料是再合適不過了。脂粉好的料子它們共同指向了一個科學概念——“隱晶質”。所謂“隱晶質”,就是構成物質的晶體顆粒極其微小,小到只有在高倍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但對于頂級和田玉而言,這還不夠!它不僅要求顆粒極細,更要求這些細小的顆粒之間,達到了高度的“熔融”與“膠合”,彼此之間沒有明顯縫隙,甚至是模糊了界限,仿佛從一開始就是一整塊物質。 ![]() 畢竟和田玉的魅力,最直觀的莫過于它的色彩和透明度,這些大家一看就懂,不用多解釋。深入一點,油潤度、脂粉感、糯性、細膩度和緊密度,這些指標稍作研究,也能掌握個大概。老熟度這個概念呢?有點玄妙,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和玉大叔多年前寫的關于老熟度的文章,今天就不偏離主題了。 兩個平行的世界:收藏圈“VVIP俱樂部”與大眾消費的“文化廣場” ![]() 和田玉收藏熱潮這些年如火如荼,在直播變革后年輕人更是蜂擁而入。這跟國家富強的大背景脫不開關系。互聯網拉近了人們對知識理解的難度,全年齡人群通過互聯網對新疆和田玉的認知越來越深,受歡迎的程度水漲船高。和玉大叔有時候在想:翡翠美在外在,那冰透綠潤讓人眼花繚亂;但和田玉美在內涵,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收藏它,不只是財富象征,更是品位體現。 ![]() 那些購買頂級料的老板,擁有的不僅僅是有錢。這個群體里的圈層,他們對和田玉的理解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器物層面,上升到了文化認同和精神寄托的高度。他們追求的是金字塔尖上最稀有、最頂級的那一小撮東西。對于他們來說,價格無非是一個數字標簽,甚至是一種篩選機制。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你每個月均收入3500塊還不穩定,結果晚上打牌突然幾個小時掙了十萬,那么你還會覺的這一個月的工資是和你的付出匹配的嗎?這就是不同段位心理變化的結果。 ![]() 玉石終究是物以稀為貴為鐵律。網上幾乎所有的玉石博主都告訴你:和田玉是不可再生資源,供應日漸減少,上乘質地的更是鳳毛麟角。需求一直膨脹,尖貨供不應求,價格怎能不漲?這還沒算上優質籽料體積小、易保管、便攜帶,比起瓷器易碎、木器笨重、字畫易損,它在收藏便利性上占盡優勢。這不就是“掌中的明珠”嘛!——輕盈卻價值連城。 ![]() 然而大佬們想藏的精品不常有,普通玩家面對高價中端料大多不敢下手。開采減少,高端玉石多被實力藏家直購,市場上流通的收藏級料銳減。想要改變這種現狀,要跳出產地概念,從玉文化推廣角度思考,進行引導。這樣,市場才有未來。現在,對文化傳承理解不足,比如說社會的文化引導讓年輕人結婚時,愿送羊脂玉手鐲、互換玉佩而不是鉆戒,那才是和田玉的美好前景。 ![]() 收藏普通和田玉其實并沒有什么“增值”前景,無非是以后價格貴些,但不會很離譜,想暴漲只能瞄準最好。只有頂級新疆和田玉籽料才最具價值,是市場風向標。和田玉不是快消品,不會消失,但飽和那天總會來。如今新疆和田玉收藏其實分兩撥人:高端小眾和低端大眾。高端群體形成特殊圈子,幾乎不受資金、市場、原料影響。他們有文化認同,玩的東西大眾想不到。 ![]() 低端市場就像奶茶消費,大多價值不高,升值有限。網上很多信息甚至是AI寫的,誤導大眾收藏者以為買塊和田玉放著就能增值,玩玉始于眼緣,陷于品質,忠于文化,最終歸于心境。如果您也有機會欣賞一下頂級和田玉,或許立刻就會明白——它的“貴”不在于標價簽上的數字,而在于它能與你的內心產生多大的共鳴,尤其是一眼就吸引有資金實力的人,在這個世界上這樣的東西不多了,這才是和田玉收藏的終極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