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新書《圖解傳統服飾搭配》已上線,請多支持 又是一年七夕節。 七夕應該是我們這個號聊過最多次的傳統節日了,算了一下,從第一篇(2015年)開始恰好就是十年了。從最初拆解傳說的“拆臺”,到后來梳理節俗的本真,再到探討傳統節日的現代困境,每一篇都藏著對“七夕是什么”的追問。如今回頭看,這些文字不僅是對一個節日的記錄,更映照著我們對傳統認知的變遷。本文將回顧我過去十年關于七夕的思考,畢竟我可以比較驕傲地表示,網上的有關七夕熱點我記得都聊過,并且不少內容的發布時間都是早于熱點發酵的,所以本文不僅是回顧過去十年我對于七夕的觀察與思考,也是梳理七夕在當代社會中的身份定位與傳承發展。 1 起點:打破浪漫濾鏡 ——牛郎織女傳說的“真面目” 2016年的那篇“拆臺”文《牛郎織女為什么還沒分手?這該死的傳說,你們竟然覺得是愛情!》,不算是我最早寫的關于七夕的文章,卻是關于七夕的第一篇思考。那時互聯網上還滿是“中國情人節”的浪漫營銷,但關于這個奠基七夕浪漫基礎的故事讓我感到疑惑。 貿然去質疑傳說故事,還是挺吃力不討好的,所以那篇文章是牛郎織女故事的類型“天鵝處女型故事”開始討論的:飛鳥化為美女落于湖畔,脫去羽衣洗澡,男子見而喜之,竊取其中一女的羽衣并挾之與其成婚。美女與男子生兒育女數年后,發現羽衣,拋下子女飛升離去…… ![]() “天鵝處女型故事”常以女子飛升離開作為結尾 這個情節與《盲山》等拐賣婦女題材電影有著驚人的相似,并且既然已經被稱作類型也就說明這類傳說故事是古今中外廣泛存在的。而這樣映射著人性欲望與禁忌的故事到底有什么樣文化意蘊是可以眾說紛紜,但無論如何都很難和浪漫愛情、美滿婚姻扯上關系。 即便在如今 在“天鵝處女型故事”里的美女,除了擁有滿足男性幻想的容貌和性格,同樣也擁有同一個故事走向,那就是拿到“羽衣”后離開,哪怕已經和男子生兒育女了。而七夕傳說的特別之處恐怕就在于續上了一條“一年一會”的狗尾。 ![]()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結局是很多將七夕定義為浪漫愛情節日的原因之一 在那篇文章發的8年后,也就是2024年,因“女碩士走失被找回”事件而使人們留意到了“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和順,傳說與現實、古代與當下以某種奇怪的姿態糾纏在一起了,也就有了2024年的那篇《再議“牛郎織女傳說”:是被現實拖累的民間故事,還是預言現實的時代遺產?》。 說來也是感嘆,當地的這個“牛郎織女發源地”頭銜曾經還是千辛萬苦爭取來的,曾有十多個地方爭奪“牛郎織女發源地”,甚至出現匿名信阻撓申報的怪事。 ![]() 十多個地方爭搶牛郎織女發源地的相關新聞截圖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爭的哪里是學術問題、文化根源啊,分明是看上了這個傳說與七夕節高度綁定的商業價值。否則民間文學萬萬千,怎么不見其他爭得如此白熱化呢?但誰又能想到,這場“文化啃老”會在十幾年后因為社會事件而成為了不曾預見到的回旋鏢。 另一個與和順同獲“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稱號、也同入國家級非遺的地區魯山,而早于和順一年(2023年)因為中標金額715.2萬元的“牛郎織女雕塑”上了熱搜,結果是當地成立聯合調查組,相關工作人員被免職、記過等。 ![]() 引發爭議的魯山“牛郎織女雕塑” 其實牛郎織女傳說并非沒有擺脫與“拐賣婦女”綁定的命運,民間文學在流傳過程中、在文藝改編中會順應時代流轉出相應的“異文”,這也它的寶藏之處。然而不論是對中國情人節的浪漫包裝還是對傳統起源地的爭奪,反而忽略了傳說本身,當它只被當作工具時,反噬就進入了倒計時。 2 澄清:七夕不是情人節 ——那些被遺忘的“傳統打開方式” 總的來說,對于七夕早期文章還是澄清和介紹傳統節俗為主,如2015年的《【七夕特輯】還原一個真實的傳統節日》和2017年的《這才是古人七夕干的事》 不過我一直覺得對于“傳統”,不限于“傳統節日”,一味復刻古人并不是一個積極的態度,甚至有點不符合“傳統”的定義。所以在2019年的時候發了一篇《人家有情人,你可以有娃娃??!》,希望從當下我們所喜愛的事物里找到與傳統七夕內核相似、但形式符合潮流的節俗。 然而,以上種種都是基于文獻記載和大范圍的泛泛而談,而當我開始關注民俗、關注地方文化以后,發現節日在不同地區的不同傳承更為吸引我,所以便有了2021年的這篇《國家級非遺中的“傳統七夕”》,分別介紹了目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幾個地方七夕習俗—— ![]() 甘肅西和的七夕要持續七天八夜,唱著“乞巧歌”完成坐巧、迎巧等七個環節,被稱作“乞巧活化石”;浙江溫嶺的“小人節”專為1-16歲孩童設節,祭祀七娘媽求平安;廣州天河的“擺七娘”會陳列瓜果巧藝,清代豪門甚至花費數百金籌備……這些地區保留下來的七夕風俗這些非遺習俗,才是七夕多元性的真正體現。 不過只是羅列可以搜索到的不同風俗,這不是我們這個號的風格。這四個地區的七夕非遺除了提供地方風俗案例以外,還展示了不同地區對于非遺挖掘和再利用的差異,這或許又會如揮動的翅膀一般影響未來這些地區七夕的傳承與發展。 3 觀察:互聯網風向里的七夕 ——從“情人節”到“事業節”的標簽狂歡 讓七夕屢談屢新的其中一個原因,大約在乎七夕節總是出于一個被澄清被定義的狀態,主要是從它“翻紅”之初的定位就是有所偏差的,而后每一次對七夕的釋讀都帶有釋讀者自己的需求和目的。 大約在2000年前后,被包裝成“中國情人節”的七夕突然火爆,從此成為沉寂許久的傳統節日里最為火爆惹眼的一個。2020年的文章《被“發明”的七夕:我們要的究竟是“中國”還是“情人節”?》里就有探討這背后的商業動機和文化心態——一方面是西方情人節的消費熱潮刺激,商家需要一個“中國對標日”;另一方面是國力增長后,人們渴望通過傳統節日找回文化自信。 ![]() 2007年對于七夕是否為“中國情人節”的討論 如果不是“中國情人節”又該是什么節呢?2022年的《又被再次定義的傳統節日:究竟是誰在把七夕節過“窄”了?》便是做了七夕定義變遷的梳理,著重聊了一下當時忽然開始呼吁的“古代婦女節”。2024年的《拜魁星Vs乞巧:七夕又要爆改「中國女性事業節」?》再寫類似內容的時候,七夕的新主張已經從“古代婦女節”變成了“中國女性事業節”,更側重于強調女性的獨立性。網友的呼吁本意是想為現代女性的獨立精神找到一個傳統節日的安放地,反而一些媒體就在新定義上使用古代的案例來做證明題,不僅歷史案例是錯誤的,價值觀更是落伍的。 尤其是這寫定義是由“乞巧”節俗作為切入口,但不該因此無限拔高古代“女紅”的地位,因為時代局限性所決定了乞巧活動始終還是無法突破對于古代女性的塑造與規范作用,更何況大多數“乞巧”活動并非一些人理解的女紅技能競賽,而是充滿偶然性的“驗巧”。 ![]() 仇珠款乞巧圖 4 感悟:傳統節日的“活”法 ——不是復刻標本,而是找到與當下的連接 雖然寫了那么多年七夕,似乎又把一些深刻的感悟藏在另外的節日里,如《尋找“花朝節”》和《閏月清明不上墳》等文章里:傳統節日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也不是用來“炫技”的文化符號,它的生命力在于“真實”——真實地扎根于生活需求,真實地與時代對話。 因為七夕在被重新定義,也就意味著始終在被推翻,所以2018年的時候專門寫了一篇《明知是假的情人節,七夕還能不能過?——從兩幅蘇州片《乞巧圖》聊起》希望可以從個人角度解答一些大家的疑惑。我覺得節日可以重構,但不能建立在對傳統的篡改上,就如同標題里的案例蘇州片一樣。當時臺故專門搞了一個蘇州片展名為“偽好物”,不怕重構的的節日對于古人來說是“偽”,更應追求新定義對于我們的當下是“好物”。如此這般,才值得流傳到后世。 ![]() 傳仇英《乞巧圖》 七夕翻紅不過二十幾年,已經又過了情人節、女兒節、婦女節、事業節等多個標簽,這些標簽甚至不算迭代,而是共存交叉,令人眼花繚亂……雖然我這個號的名稱和關注的內容都有“傳統”二字,但我的態度一直都是相似的,什么標簽都可以,但希望我們不要通過對一個傳統節日的重新定義才敢說出自己的時代主張,更不希望我們通過曲解古代女性的悲慘故事來獲得覺醒力量。希望我們,尤其是現代女性,不論是享受愛情還是追求事業,都不要從一個古代節日里去找尋自己言行的底氣,而是開天辟地大膽向前! 以上,是我的七夕十年,也是對傳統節日的十年回望——最后,愿我們能尊重歷史的真實、珍惜民俗的多元、正視時代的變遷,保持自我的思索。 本文完 作者 | 春梅狐貍 * 最近的文章 * (點擊封面圖片可跳轉至文章頁面) ![]() ![]() ![]() ![]() ![]() ![]() - 春梅狐貍 ??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圖解傳統服飾搭配》,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