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玉,女,1950年10月出生,南京中醫藥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江蘇省名中醫,第六批、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惡性腫瘤的臨床研究和診療工作50余年,擅長肝癌、胃腸腫瘤、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及各類結節、息肉樣病變的診治。 組成:醋北柴胡6g,廣郁金10g,川楝子6g,醋延胡索15g,炒王不留行15g,皂角刺15g,茯苓15g,半枝蓮15g,白花蛇舌草15g,炙甘草6g,山慈菇10g,黃芩15g,姜厚樸15g,法半夏10g,陳皮10g,白芥子15g。 加減:腹水甚者,加豬苓;疼痛甚者,倍延胡索,加地龍、守宮;大便溏薄者,加白術、薏苡仁;便秘者,加火麻仁、瓜蔞仁;癌毒熾盛者,加藤梨根、守宮;正虛疲乏、癌毒傷陰者,加黃精、太子參。 功效:清肝通絡,化瘀散結。 主治:各類肝臟良惡性腫瘤。或伴有脅痛、黃疸、腹水、腹部脹大、食欲減退以及情緒低落或易怒等癥狀,舌質暗紫或有瘀斑瘀點,舌苔白或黃膩,脈沉弦,證屬痰瘀互結者。 用法:日1劑,水煎服。3~6月為1療程,長期服用,可緩解癥狀、延長患者生存期。 方解:肝臟惡性腫瘤(通常指肝癌)是指由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及其他環境和飲食因素影響下,發生在肝臟的惡性腫瘤。其臨床表現為肝區疼痛、腹脹、納差、乏力、消瘦、進行性肝大或上腹部包塊等癥狀;部分患者可出現低熱、黃疸、腹瀉、上消化道出血。肝良性腫塊(如肝細胞腺瘤、肝血管瘤等)多無明顯臨床表現,或可伴有腹部包塊、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 本病歸屬于中醫學“癥瘕”等范疇,病位在肝,與脾、腎、肺關系密切。肝主疏泄和藏血,具有調暢全身氣機,推動血行津布,促進脾胃運化,調暢情志活動的功能。若飲食不節、情志失常、失血動血或外邪侵襲,肝的疏泄藏血功能失常,氣機壅滯,血行不暢,水飲內停,痰濕內生;病程日久,痰濕阻滯,氣血不通,又成瘀血,痰飲瘀血交結不解,雜合而成癥瘕,此難治也。故治療時,當調暢全身氣機,疏肝理氣,活血散瘀,化痰散結,則氣血通暢,正氣得復。 方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活血清熱;配合川楝子、延胡索疏肝行氣活血的同時,兼能止痛;王不留行、皂角刺活血利水消腫;茯苓健脾利水;黃芩、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皆為清熱解毒之品,善抗癌抗炎;山慈菇清熱解毒、化痰散結;半夏、陳皮、厚樸理氣燥濕化痰;白芥子化痰通絡;炙甘草溫中緩急、顧護胃氣、調和諸藥。肝主一身之氣機,本方在治則上,以清肝活血、化痰散結為核心,配合疏肝理氣、解毒抗癌之品,從而調達一身之氣機,散肝經互結之痰瘀。(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南京中醫院郭玉誠張彥亮整理)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