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說命運的話題。 我們身邊,總有這樣的話在流傳: “我就是命不好,生在這樣的家庭,再努力也沒用。” “父母是什么樣,我這輩子也只能這樣。” “窮人家的孩子,翻不了身。” 這些話為什么讓人信服? 因為它帶著真實。原生家庭確實能深刻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它像一道無形的手,推著你走上某條路。 可是,原生家庭真的決定命運了嗎? 它到底是牢籠,還是起跑線? 原生家庭的力量 一個人最初的樣子,幾乎完全由原生家庭塑造。它像一張底片,刻在你身上,讓你長大后還在復制父母的命運。 這種塑造,通過三方面來影響: 第一:物質 出生在貧困家庭,意味著你缺乏起跑時的資源:好的學校、好的營養、好的圈子。 我小時候上學每天要爬六七公里山路,早上5點鐘需要起床,冬天要帶手電筒趕路,偶爾還要背柴上學(印象中最讓我害怕的事情之一,太遠了,又怕遲到),沒錯,學校給我們蒸飯需要柴火的。上中學時,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吃了3年的干菜咸菜,炒一次,吃一個星期,夏天每到周四周五,都是吃帶著酸味和餿味的菜。家里窮,做事謹小慎微,還經常被欺負,被欺負了還不敢講。。。有時想起這些事,都要默默流淚,心疼那個小時候的自己。 這道枷鎖很明顯,但它不是最致命的。 第二:觀念 比物質更可怕的,是觀念。 父母總是說“讀書沒用”,你可能真的就會覺得學習沒有意義。這個很多人可能無法理解,但是在20多年前很普遍的,那以后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早點出去打工掙錢。 父母可能說你是沒用的東西,你于是真覺得自己不行。被父母無情打擊,也是很多人經歷過的。甚至長大了也如此。很多老板想開店,想創業,第一重打擊往往是父母的:你這么笨,不是做生意的料;你不行,還是老老實實打工吧。。。 父母一輩子信奉“認命”,你也可能變得逆來順受; 父母只會抱怨社會不公,你可能也會學會推卸責任。 觀念枷鎖是隱形的,它不只是限制你擁有多少資源,而是限制了你敢不敢去爭取。 第三:心理 這是最深的一層。 有人明明條件不錯,卻總覺得自己不行;有人明明有機會,卻總在關鍵時刻退縮。這些都不是外部的貧窮造成的,而是內心深處被原生家庭種下的“自我設限”。 心理枷鎖讓你主動放棄了原本可以走的路。 很多人這輩子可能真的不是敗在社會,而是敗在家庭留下的心理影子。 如何突破原生家庭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原生家庭這么有力量,我們怎樣才能不被它困住? 我認為有三個關鍵點。 1,抽離父母的敘事 你要先分清楚:哪些東西是值得繼承的,哪些是必須丟掉的。 父母的優點可以學,比如勤勞、責任感;但父母的局限要果斷舍棄,比如抱怨、怯懦、認命。 一句很重要的話:父母的命運,不是你的命運。 你不是他們的人生延續,你有權利活成另外的樣子。 2,自己選擇自己做 很多人活著,其實一直在延續父母的選擇。 父母在哪個城市,我也在哪個城市;父母覺得穩定重要,我就去找鐵飯碗;父母覺得早點結婚才是正路,我也在合適不合適的人里妥協。 但真正的突圍,一定要在關鍵節點上學會自己判斷:行業選擇,城市選擇,伴侶選擇,這三個選擇,幾乎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父母的眼界有限,你不能用他們的眼光來設計你的人生。 說實在的,我無論讀書還是工作,最后我都離家比較遠,可能也是那股想脫離原生家庭束縛的驅使吧。我開第一家店,離職,甚至結婚,是沒有跟家里人商量的,直接開干。這背后有很多不妥,但內心想的也是自己的選擇自己做。 3,修復傷口 如果家庭給你留下了傷害,那你要主動修復。 很多人沒走出來,不是因為現實困住了,而是因為心里那道坎沒跨過去。 修復的方法很多:學會自我肯定,信心自己給;找到能讓你進步的人——導師、師傅、朋友,他們能在精神上給予支持;不斷嘗試,把失敗當成經驗,而不是證明“我不行”。 心理的傷口不修復,就算給你資源,你也可能一再浪費。 三個突圍練習 光有方向還不夠,很多人需要更具體的落地建議。你可以這么做: 1,寫一份正反清單。 拿一張紙,列兩欄:父母身上的優點(勤勞、責任感、節儉。。。)父母身上的局限(抱怨、懦弱、容易認命。。。) 優點繼承,缺點舍棄。每天翻看一眼,提醒自己:我不是他們的復制品。 2,做“功過格”式自查 昨天說到了袁了凡,當年改命,用的是功過格。我們也可以用類似方法: 每天睡前寫下三行: 今天我在哪些地方重復了父母的影子? 今天我有沒有做出與父母不同的選擇? 明天我打算在哪一件小事上,走一條不同的路? 哪怕只是一個微小動作,日積月累,都會形成新的命運軌跡。 3,尋找志同道合的戰友 心理學里有個詞,叫“替代性父母”。意思是,如果你的父母在某些方面無法給予你支持,就要主動去尋找別的精神榜樣。 這可能是一個師傅,一位老板,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是書本中的人物。他們會給你補上父母沒能給你的力量。 一個新的榜樣,往往能給你一條新的命運通道。 兩種人,你愿意做哪種: 一種人,永遠困在父母的影子里。 父母怎么抱怨,他也跟著抱怨;父母沒跳出窮困的圈子,他也不敢跳。最后他的人生,成了父母命運的翻版。 另一種人,清醒地看到父母的局限,然后主動抽離。 他們不是否認父母,而是選擇了超越父母。他們靠學習、靠積累、靠不斷的選擇,慢慢走到一個全新的軌跡上。 區別在哪里? 區別在于:第一種人認命,第二種人立命。 所以,困住你的不是父母,而是你復制了他們的命運。 看見這一點,你的命運才會真正開始改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