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第九十一卷 晉紀十三 東晉·晉元帝太興三年(公元320年) 【原文】
【譯文】
【解析】 人一旦解決溫飽,就會思考著名的哲學三問: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落到具體,就是會想著追求一些更高的精神上的東西,比如有沒有意義,如何讓自己青史留名,如何讓自己越爬越高等等。 你走著走著就會發現,這條路太難,各種卷B、天才、狠人齊聚。 于是,算了,干嘛這么累,混混不好嗎? 但有些人不服輸,不甘于如此,總想搏一把,拼一拼,萬一逮到個機會呢? 勇氣固然可貴,但落到實踐,還是要講究方式方法。 公元320年,裴嶷來到東晉都城覲見司馬睿。 裴嶷雖然是西晉舊臣,但是這次他是代表慕容廆來的,意圖建立起與東晉朝廷的聯系。 事搞定,裴嶷被司馬睿挽留在江東做官。 裴嶷拒絕了。 慕容廆在遼東,司馬睿在江東。 論實力,前者遠不如后者。 論安全,前者四面環戰,后者相對安逸。 論親疏,前者鮮卑人當家,后者漢人士族。 加上司馬睿給裴嶷開出了不錯的條件,大多數人面對這種選擇,大概率是會選擇留在江東的。 但裴嶷拒絕了,這是很值得細品的地方。 裴嶷他自己說辭我覺得看看就得了,官面文章而已,你得站在實際利益維度去分析裴嶷為什么不留下來的。 我覺得,有三個方面。 首先,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司馬睿這邊王導、王敦掌權,加上北方士族和江東士族把能瓜分的官都給瓜分干凈了。 裴嶷來,還有什么位置?撐死不過在司馬睿身邊做個侍中當顧問,實權一點沒有。 但是在遼東慕容廆那邊,裴嶷可是非常吃香的,一度做到了遼東相掌握軍政。 其次,稀缺性 裴嶷是士人,在司馬睿這邊最不缺的就是士人。 但在慕容廆那邊士人稀缺,裴嶷就成了香餑餑。 稀缺就代表能夠享受更高的溢價。 稀缺就代表你有更多選擇權、更多操作空間。 最后,關鍵生態位 裴嶷代表慕容廆出使東晉朝廷建立聯系。 東晉朝廷也看到了,通過聯合慕容廆在北方牽制石勒的可能。 中間必然要有個聯絡人來促成,做過使者、在慕容廆處頗得重用、又是西晉舊臣的裴嶷就是最好的人選。 上面材料中我把裴嶷的一番話給省略了,其內容無非就是他想為朝廷雪恥,建功立業這番話。 可見裴嶷這種人屬于想做事、愿意做事的那種人。 這種做事的意愿,并不是別人后面拿著鞭子抽,而是發自內心的自我驅動。 這種人放在職場里面,就是卷王的存在。 對于領導來說,卷王也是工具人,放哪一定是根據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考量。 但領導的利益最大化和你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一回事嗎? 所以,既然裴嶷要卷,那他就要找到一個能讓他卷的開心、卷的有價值、卷的有獲得感的地方。 司馬睿這邊,想做這事的人多了去,各種關系復雜,輪得到他裴嶷嗎? 在慕容廆那邊,裴嶷就是個香餑餑,慕容廆對他又很器重,機會一大把。 可以這么說,裴嶷留在司馬睿這邊,沒什么看頭,但回到慕容廆這邊卻大有可為。 如果你是裴嶷,你是愿意留在遼東慕容廆的苦寒之地,還是留在司馬睿的江南溫柔鄉? 【閑扯】 卷,不可避免,各行各業最后都免不了卷。 關鍵是卷之前,你得知道你要什么? 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就埋頭去卷,你盯著領導、公司給你的目標,那你最后的結果一定是亞健康和一身職業病,年底老板給你換個新老板娘,那你這卷不過是成為公司的耗材。 你知道自己要什么,你根據自己的需求去卷,圍繞自己的目標,或許你未必能夠得到你想要的,但是至少這個過程你是不會精神內耗的,因為你知道你是在為自己。 回到文章開頭。 有意義的卷和沒有意義的卷,本質上的差異是什么? 兩種卷的行為,從生物能耗的角度你都是每天干8個小時,消耗一定的卡路里,別管你是屎上雕花做PPT,還是商務談判簽大單,都一樣。 而差異就在于,沒有意義的卷,只是在時間、細節、無效、無意義的事上堆疊。 注意,是純純的在你投入端瘋狂做加法。 而有意的卷側重點并不在于你的投入端增加了多少加班,而是,你投入的時間精力資源產生的價值在持續提高,通俗的說法,你變得更值錢了。 什么叫有套路的卷,圍繞如何然你的投入產出優化做文章,讓你卷的有意有價值有爽感。 可以參考為什么裴嶷選擇回到遼東慕容廆。 卷的方向,至少具備這三個特性中的某一個:你能夠說了算、你具備稀缺價值、你所卡住的生態位至少是局部核心。 其實,社會上對卷的批判并不是反對卷,而是反對無效、低效的卷。 但凡卷能夠有效果、能夠超預期,想卷的人有大把,甚至有人會恨為什么自己得不到卷的機會。 就像早幾年你和大廠程序說你別卷別加班要注意身體,你只會覺得你這事猴子派來的搞笑。 只不過現在紅利退去,卷所帶來的預期大不如前,所以人們才會反感卷。 講實話,我不喜歡卷,我也不希望讀到這里的你去卷,但如果你決定要卷,我建議你先算一算,你增加的那部分投入,是否符合你的預期。 如果你卷起來,增加的那筆投入,產生的收效是不斷降低的,那你這個卷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