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學校寫作文的經歷讓我們誤以為寫作文是寫名人的故事,發生在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不值得寫到文章里。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寫文章要寫真正感動自己的事情,只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自己,打動讀者。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是最好的寫作素材。 但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生活是平淡的,不像電視劇,每集都能上演驚心動魄的事情。 因此,有些寫作者認為自己缺乏豐富的經驗,缺乏寫作素材。其實,他們缺乏的不是素材,而是加工素材的能力。 如何將生活中發生的小事寫成文章,分享以下幾個方法。 1、把生活中的小事寫成故事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小說,每個人都是小說的一部分。有些人的愛恨情愁、跌宕起伏甚至比電視劇還精彩。 我們在生活中會聽到一些傳奇的事情,這些事情可以成為我們筆下故事的主人公。有些作者甚至能夠把生活中的各種小事寫成引人入勝的故事。 寫生活中的故事重要的是真情實感。如果生活中一件事感動了你,你可以寫出來。讓人們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要注意技巧,我們挑選自己的經歷,升華到普世的價值觀,引起讀者的共鳴。讀者雖然讀的是你的故事,卻能夠聯想到自己的經歷,這就是共鳴的過程。 我們可以去閱讀臺灣作家吳念真的作品,他是一位將生活中發生的小事加工成故事的頂級高手。他的作品《這些人,那些事》講的就是他身邊人的故事。 2、從小事中挖掘深刻的道理 生活中,總會發生各種小事,作為寫作者要保持一種敏感度。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去挖掘小事背后的道理。 生活是寫作源源不斷的素材庫。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當我們選取了素材之后,如何加工,就靠你的思考能力和寫作水平了。 同樣的食材,新手和大廚做出來的菜肴差距就是很大。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練習,不斷刻意模仿。 以生活小事為素材寫的文章,如果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閱讀量也會比較高。 關鍵不在于事小不小,而在于你如何挖掘小事背后的道理。 那些困擾你的、引發你思考的小事都可以成為你的寫作素材。關鍵是要去思考,不僅僅是描述一件事,而是這件事引發了自己什么思考,或者引發了自己什么情感。 3、干貨法 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技能遠遠超出古人的想象。因此,現代人必須保持終生學習的習慣。 在生活中,如果你經歷了某種事情,獲得了某種經驗,就可以把這些經驗分享出來。 干貨類文章的重點是方法,你要提供解決問題的實用方法。 首先要主題明確。你要解決什么問題。 其次,方法實用,講述清晰。干貨類文章是為了給讀者提供方法論,你提供的方法要對讀者有幫助,而且最好是讀者所不知道的方法,這樣對讀者才有意義。 再次,加入生活案例。在寫干貨文時也要加入一些生活的故事和案例,一方面用來佐證方法,另一方面讓你的文章更有趣,畢竟故事讀起來更加輕松、有趣。 最后,加入金句。即使是干貨類文章,也要提煉出幾個金句,既可以升華文章的內容,也可以讓讀者印象深刻。我們平時一定要注意金句的積累。 寫在最后 我也正在嘗試將生活中發生的小事,寫成公眾號文章,分享在我的另一個公眾號【雨墨的遠方】中,大家可以關注我的另一個號呦。未來的時光我會繼續刻意練習,把生活中的小事寫成公眾號文章的能力。 ![]() 自我介紹: 嗨嘍!我是娜娜,是一位致力于多維認知提升的90后成長達人,自律且隨意 晨起讀書,慢煮生活。寫我所做,做我所寫。 用文字記錄生活與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