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謀篇的關鍵節點,中國正以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正迎來轉型升級的重要窗口期。 當前,汽車市場需求和競爭格局發生顯著變化,合資板塊整體面臨空前挑戰。各車企積極行動,加大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的投入,加強與中國本土企業的合作,努力調整戰略,以適應市場環境和未來趨勢。 在此背景下,8月28日,中國一汽、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三方在四川成都簽署《捷達事業發展合作協議》,籌備成立捷達品牌新公司,共同將捷達發展成四川省汽車產業領軍企業。 四川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曉暉,省委副書記、省長施小琳;中國一汽黨委書記、董事長邱現東,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劉亦功,副總經理兼一汽-大眾總經理陳彬;大眾汽車集團負責中國區業務的管理董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等共同現場見證。 出席嘉賓規格高,表明三方都高度重視。 ![]() 邱現東在儀式上說:“本次簽約,是中國一汽積極響應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政策、深入踐行'一帶一路’倡議、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生動實踐。” “通過捷達的電動化轉型,集團將發力布局高速增長的入門級新能源汽車市場,服務更廣泛的客戶群體。由此,集團也將實現對于新能源汽車主流細分市場的全面覆蓋。”貝瑞德表示。 作為央企旗下最成功的汽車合資企業,一汽-大眾此次以捷達模式,開啟了合資品牌本土化運營新范式。 而捷達從一個車型升級到一個品牌,再升級到一個新公司,34年與時俱進完成“三級跳”,一次比一次精彩。而且,每一次跳躍都踩準了時代的節拍,站在了時代的風口——這一次,捷達品牌新公司志在以本土化,構建核心競爭力。 捷達讀懂了中國。新公司在下一盤大棋。 中國汽車合資歷史在走過42年后,翻開了新的一頁。 ![]() 1991年,捷達作為一汽-大眾首款國產車型進入中國。 28年后,2019年2月,一汽-大眾將捷達升級為獨立品牌。 6年后的今天,捷達再次升級,籌備成立獨立公司。 此次捷達轉型升級,是企業及地方發展需求疊加的必然結果。 ![]() 從企業戰略來看,一汽-大眾早已將捷達定位為“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標桿”。進入新能源時代后,捷達只有變革,才能深化合資中德雙方的技術融合,提升本土化能力,延續品牌的標桿競爭力。 從區域發展來看,四川省立足西南部市場,正加快建設現代化汽車產業體系,急需領軍企業帶動產業鏈升級。作為一汽-大眾在西南的重要布局,捷達自然扛起“四川省汽車產業領軍企業”之使命,轉型成為政企協同的必然選擇。 34年成長,加上一汽-大眾的深厚底蘊,讓捷達今天的轉型升級并非從零起步,而是手握3個不可復制的核心優勢。 其一,500萬用戶打底,捷達品牌口碑自帶基本盤。 截至此次簽約,經典的捷達車型已服務超500萬中國用戶,“皮實耐用、高性價比”的標簽在下沉市場深入人心。更關鍵的是,有數據表明,超半數用戶對品牌有情感認同。這不僅為捷達研發新能源產品提供精準市場洞察,而且這些用戶可能直接轉化為捷達新能源產品消費者。 其二,產能加上成熟供應鏈,成本優勢顯著。 一汽-大眾是唯一由央企控股的汽車合資企業,銷量長期穩居榜首。捷達所在的成都生產基地多年規模化生產,帶來2個好處:一是依托本土供應鏈,可有效降低核心零部件采購成本;二是具備模塊化生產經驗,能為捷達新能源車型快速擴產提供保障。 ![]() 其三,234家經銷商覆蓋下沉市場,避開新勢力痛點。 借由一汽-大眾燃油車布局,捷達已建成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其中大部分位于三四線城市及縣域市場,且多數能提供銷售-售后-金融等一體化服務。 這些市場不容小覷。中汽協數據顯示,2024年新能源汽車主要集中在15萬-20萬元,該區間銷量高達337.5萬輛;10萬-15萬元級市場銷量同比增速高達101.7%。 捷達品牌新公司既能快速承接新車銷售,又能通過這些市場的“熟人營銷”觸達目標用戶,避開了新勢力下沉難的痛點,適配捷達主攻的入門級新能源市場的需求。 ![]() 中國汽車市場已全面進入電動智能網聯時代,轉型中的合資品牌整體面臨時代難題。 此次捷達戰略轉型實現破局,早有醞釀。 今年3月,陳彬帶隊,趕往大眾汽車集團總部所在地德國沃爾夫斯堡。17日,中德汽車產業兩大核心力量——中國一汽與大眾汽車集團,同時官宣再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此中,陳彬發揮了重要作用。他以深刻戰略洞見、卓越經營實踐、開放務實溝通、高效擔當決策和強力推進落實,為一汽-大眾在全新商品、創新技術等領域深度賦能,讓一汽-大眾的戰略突破取得重大成果,全力打造合資領域“油電混共進”“油電混全智”的新標桿。 那次協議,讓中國一汽與大眾汽車集團的戰略合作共創共贏達到新高度。自此,這對擁有三十余年合作底蘊的跨國汽車聯盟,攜手開啟電動化、智能化與全球化協同發展的新篇章。 在3月那次簽定戰略合作協議時,中德雙方股東就簽署了《捷達事業發展備忘錄》,明確了捷達獨立運營發展路徑,標志著捷達自主轉型取得重大戰略突破。 而此次政企中外三方簽定《捷達事業發展合作協議》、籌備捷達品牌新公司,讓3月簽署的《捷達事業發展備忘錄》進一步落地,并得到豐富和深化。 在這次簽約儀式上,邱現東表示:“一汽-大眾將充分融合中德雙方優勢,提升本土化運營效率,加強自研自創能力,打造合資技術新高地,為四川汽車產業高質量轉型發展,為捷達品牌深耕本土、輻射海外注入全新動能。” 貝瑞德說:“此次深化合作,也彰顯了大眾汽車集團持續深耕中國市場、與中國一汽以及成都市等本土合作伙伴實現互利共贏的決心。” ![]() 這表明,捷達品牌新公司并非對傳統合資模式小修小補,而是打破傳統合資桎梏,以“中方主導+事業合作”為核心創新,跳出原來的股權綁定、權責均分的僵化框架,構建更靈活高效的運營體系。 中方主導,即掌握本土運營核心權。在捷達本土化運營中,一汽-大眾手握核心主導權,組織更敏捷。 捷達新公司將組建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敏捷團隊,人均效能大幅提升;依托本土資源調整策略,讓決策更快速、更對接市場需求。新公司還將實現全鏈條自主運營,直接收集用戶需求反哺研發,讓用戶反饋更直接,讓產品迭代跟上用戶需求的快速變化。 ![]() 最令汽車同行羨慕的是,地方政府將提供良好支撐。 作為我國西南地區的經濟重鎮,成都是全國汽車保有量最高的城市,擁有強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成為推動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的重要力量之一。 捷達品牌新公司模式,開啟合資品牌本土化運營新范式。其中,成都政府的政策引導、資源整合與服務保障將發揮關鍵作用,既著力構筑捷達品牌自主運營的區位優質產業生態,又提供全周期多維度護航。 可以說,捷達品牌新公司集多種獨特優勢于一身。 這讓新公司可以展開三方面變革:一是整合資源實現提效。以成都基地為核心,整合產能、研發與供應鏈。二是本土決策快速響應市場,在集團戰略框架內,自主做市場決策。三是運營重心從生產轉向用戶,全鏈條聚焦用戶。 由此,捷達品牌新公司可將模式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動力。 ![]() 此次捷達轉型,也不是簡單的“換電改型”,而是從技術、產品、市場、生態等四大維度,從本土化布局入手,構建新能源核心競爭力。其目標很明確:深耕本土、輻射海外,打造四川汽車產業領軍企業。 在技術層面,捷達品牌進入智能網聯汽車時代。 中國一汽與大眾汽車集團于今年3月在德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確定了一汽-大眾新車型規劃。 那次規劃的大眾品牌新能源商品,將引入全新CMP等電動平臺,搭載全新電子電氣架構CEA。一汽-大眾還深度參與本土化商品定義及商品研發,承擔更多的開發責任,讓首款捷達品牌純電車型將搭載一汽-大眾SOA電子電氣架構,并為捷達品牌提出智能化解決方案,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在加速電動化轉型的進程中,捷達品牌不斷強化以中國客戶為中心的本土化自主研發能力建設,深刻洞察客戶用車場景,精準捕捉客戶出行需求與駕乘體驗,持續推進本土化商品定義及商品研發,以更具競爭力、更貼合本土市場、更優智慧出行體驗的全新商品,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出行需求。 ![]() 在產品層面,捷達品牌計劃于2028年前,推出5款全新商品,包含4款新能源,2026年推出首款純電車。 商品矩陣持續完善,不僅將強化捷達品牌在入門級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力,而且體現了品牌在智能出行領域持續深耕的技術實力與創新動能,更承載著實現銷量躍升的戰略目標,特別是助力中國一汽實現2030年超500萬輛的銷量目標,助力大眾發力規模化市場、提升市占率。 在市場層面,在國內,捷達品牌新公司將避開中高端市場紅海,聚焦快速增長的入門級新能源市場;在海外,新公司依托成都國際鐵路港,結合本地化產業優勢,多元化布局海外生態,以中亞市場為起點,書寫深耕本土、輻射海外的戰略遠景。 在生態層面,新公司將貫通研發-生產-供應鏈-銷售全鏈條,帶動成都經開區200余家零部件企業轉型升級,形成新能源零部件集群。屆時,將創造數萬個高質量就業崗位,涵蓋研發、生產、銷售等領域,成為區域經濟新增長極,助力四川構建千億級汽車產業生態。 ![]() 此番轉型,捷達新公司給合資同行提供了可復制的本土化經驗,啟示他們加速本土化、自主化轉型,可謂影響深遠。 一方面,它打破傳統合資中外方控技術、中方控渠道的固化格局。它將以本土化研發,解決技術轉型滯后的難題;以靈活決策機制,提升市場響應速度;以政企協同模式,為合資品牌融入區域生態發展提供新范例。 另一方面,它是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新公司立足本土化研發,推動產業鏈從低端制造向高端研發升級;深耕本土、輻射海外的布局,既促進、壯大了國內新能源市場內循環,又拓展了國際外循環,為中國經濟雙循環發展格局添力。 此次簽約,讓捷達再度成為合資合作創新標桿。新公司將改變汽車市場競爭格局,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從規模領先向質量領先跨越。 |
|
來自: 新用戶5657qPk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