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人一旦閑下來,就容易去思考一些“終極問題”。 探索未曾嘗試過的茶味,總結過往的品茶體驗,可偏偏有人要把這兩者擰成一道“必答題”。 比如茶圈里常被拎出來討論的“喝茶的盡頭是普洱還是巖茶”。 那些認為盡頭是普洱的人,語氣中透露出十足的堅定。 你看普洱,既可以存放又能陳化,生茶從鮮烈轉到溫潤,熟茶從綿滑喝出陳韻,像是能陪著人慢慢變老,喝到最后自然會愛上。 他們還喜歡舉例子,說誰誰之前喝遍了巖茶,最后還是囤了一柜子普洱。 而那些覺得盡頭是巖茶的人,也有自己的道理。 巖茶的“巖骨花香”多么獨特啊,一口就能喝出巖石的清冽、花果的香甜,層次翻轉讓人回味無窮,哪像其他茶那樣單調。 他們會說,真正懂茶的人,最后都會迷上巖茶,畢竟不是所有茶都能喝出“巖韻”這份獨一無二的質感。 然而,這些非此即彼的定論,總讓人覺得少了點意思。 就像在猜謎之前就被人把謎底說透,或者在看風景之前就被告知“這里最美”,連探索的興致都大打折扣。 喝茶本就是一件隨心而為的事,哪來那么多“必須走到頭”的路呢? 《2》 喝茶的盡頭是普洱還是巖茶?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問錯了。 這個問題從根上就帶著局限,它默認茶有統一“終點”,卻忘了茶最本真的魅力,從來不在非此即彼的選擇里。 茶的世界里,從來沒有所有人都認可的“終點”。 所謂的盡頭,不過是每個茶客喝遍千山萬水后,味蕾與某類茶撞出的專屬默契。 有人偏愛清晨一杯鮮爽綠茶,有人獨戀午后紅茶的暖甜,這些偏愛沒有高低之分,更不存在必須抵達的終極方向。 就像有人愛吃甜、有人愛吃辣,你不能說吃辣才是飲食的盡頭,喝茶也是同樣的道理。 再說普洱與巖茶,本就是兩條路上的茶,連比較的基礎都不一樣。 先看最根本的原料和工藝,武夷巖茶講究山場,“三坑兩澗”的正巖茶自帶巖石的清冽,制作時要經過搖青、做青、炭焙等復雜工序,少一步都出不了那股巖骨花香。 普洱茶則看重樹種,老樹茶的茶湯更厚重,還要區分生普和熟普。 生普沒經過渥堆,新茶鮮爽、陳化后轉溫潤;熟普經過渥堆發酵,入口綿滑帶陳香。 兩者的分類、風味、品飲邏輯完全不同,哪來的“誰是盡頭”一說? 喜歡巖茶的人,愛的是它一口多變的鮮活層次;偏愛普洱的人,戀的是它隨時間沉淀的溫潤。 它們從不是替代關系,而是各自承載著不同人的喜好,就像兩條并行的路,有人選左邊,有人選右邊,最終都能找到讓自己安心的那杯茶。 《3》 更何況,喝茶本就沒有真正的“盡頭”。 它從來不是一條走到底的直線,而是一場跟著口味、跟著茶圈變化,永不停歇的探索之旅。 只要你還愿意拿起茶杯,這場探索就不會結束,自然也談不上走到頭。 茶圈的風向,向來是難以捉摸的,今天流行的茶,明天可能就淡出視野,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鐵觀音。 十幾年前,鐵觀音的風頭無人能及,說是“茶界一哥”毫不夸張。 不管是南方的茶館,還是北方的家庭,客人一坐下,端上來的準是一杯鐵觀音。 尤其清香型鐵觀音,更是“火出圈”的存在。 它不像傳統鐵觀音那般醇厚,而是外形翠綠、茶湯清亮,入口帶著高揚又淡雅的蘭花香,既有綠茶的清爽色澤,又有花茶的馥郁香氣,恰好戳中了當時大眾的口味。 可誰能想到,盛極一時的它,后來會慢慢淡出主流視野? 有人說是市場做爛了,巔峰期里,不少茶商用外地茶冒充安溪鐵觀音,甚至出現9.9元包郵的劣質茶,拉低了大家對鐵觀音的印象。 也有人說是工藝問題,改良后的清香型鐵觀音發酵輕、殺青重,喝多了容易傷胃,漸漸讓不少人望而卻步。 更關鍵的是,后來閩茶里冒出了桐木紅茶、武夷巖茶、福鼎白茶等新選擇,消費者有了更多偏愛,鐵觀音的份額自然被分走了。 如今喝鐵觀音的人確實少了,但仍有一群老茶客守著它的滋味。 這就像茶圈里的每一款茶,沒有誰能永遠站在“流行頂端”,也沒有誰能讓所有人都喜歡。 既然茶的選擇一直在變,探索的腳步從未停下,那“喝茶的盡頭”,又從何說起呢? 《4》 說到底,喝茶這件事,最核心的還是“主觀”二字。 沒有誰能拿一套標準定義“好茶”,絕大多數人判斷茶的好壞,全憑自己的口味和喜好。 就像有人天生偏愛香氣,要是喝到一款高揚馥郁的茶,比如香透齒間的茉莉花茶、蘭香顯的鐵觀音,準會覺得這才是好茶。 可要是讓看重湯水的人喝,即便香氣再足,若茶湯不夠綿柔醇厚,他們也未必買賬。 反過來也一樣,愛湯水的人碰到入口順滑、回甘綿長的茶,會迫不及待想囤貨,可在愛香的人眼里,沒了突出的香氣,茶就少了靈魂。 你看,連“好”的標準都因人而異,又怎么能有所有人都認可的“喝茶盡頭”? 更別說,人的喜好還會跟著時間、跟著風氣變。 現在社會節奏快,不少人都愛跟風,哪種茶火了,就跟著去嘗。 等下一種茶成了新熱門,又轉頭去追。 前幾年白茶火,大家都聊“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 后來巖茶受追捧,茶桌上又滿是“巖骨花香”的討論。 其實細想,六大茶類本就各有各的妙處,綠茶鮮爽、紅茶溫潤、白茶清甜、烏龍茶香氣足、黑茶醇厚、黃茶鮮醇。 只要制作符合標準、品質過關,就都是值得喝的好茶。 至于哪款能成為流行款,哪款能走進誰的日常,從來不是某個人說了算,而是靠消費者的真實偏愛和市場的自然選擇。 畢竟,適合自己口味的茶,才是最好的茶,哪里需要什么統一的“盡頭”呢? 《5》 其實不必糾結“喝茶的盡頭是哪款茶”,茶圈的風向會變。 今天流行普洱,明天或許是巖茶,個人的口味也會隨歲月流轉慢慢改變,可唯獨喝茶的初心從未變過。 普洱、巖茶也好,白茶、紅茶也罷,甚至曾風靡一時的鐵觀音,都不過是這場味覺探索里的風景。 沒有永恒的“流行”,更沒有統一的“盡頭”。 六大茶類各有風華,市場與喜好會推著茶圈不斷向前,但真正能留在我們茶桌上的,永遠不是跟風追逐的熱門款,而是那杯讓你想著念著的茶。 畢竟,真正的“盡頭”從不是某一種固定的茶類,而是你與茶相處時的自在與滿足。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6000多篇原創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