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半百的老人,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中,呈現的精神狀態萎靡、疲憊有之,干脆躺平的有之,我們見慣不驚,但是,我們也時常會在不同的場合,遇見那些努力的老年朋友,他們無視歲月的無情,精神飽滿,繼續追尋著自己的夢想。 寧波晚報公眾號深夜更文,題目:太勵志!寧波54歲“老外貿人”用7年時間,拿下北外碩士!“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面對54歲年齡,七年的投入,北京外國語,我們這些普通人早就怯步,然而那年47歲的王莎女士,認為漫漫人生不該只有眼前的煩惱與瑣碎,而是要能時時感受到正向的熱情,于是她放棄平穩走向退休的大眾軌道,偏要“折騰”,毅然走進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課堂。在晨光暮色里“啃硬骨頭”,在求知里遇見“更好的自己”,年過半百還能穿上北外“碩士袍”。 這場遲來的求學路,是對初心的回應,對生活另一種可能的探索,過程的艱難可想而知。目標的達成,正向的熱情,很勵志。有讀者留言:“做自己熱愛的事永遠不晚”,“熱愛生活,熱愛學習,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書寫自己精彩的人生”。 早上,我把此文分享給一位網上結識了好幾年的朋友,對她說,我也好奇你參加高考的初心。 她與王莎女士年齡相近。前不久,見到很少在朋友圈發信息的她,更新了。信息的大意是今年沒有復習,幾近裸考地參加高考,被錄取了。但是不會去上學,學校、專業不理想。她說,接下來很可能會好好復習,兩年后再高考。 在佩服她的同時,為何參加高考,我自己琢磨她的想法,一是圓夢,二是給孩子助考。 她很快回復我,謝謝我的分享,兩年后再高考。并說,初心跟王莎有點不一樣。但證實我之前的大部分猜想。她還說,姐姐比我更愛學習,如果姐姐想去參加高考肯定比我厲害。 文革十年,剛好是我小學到高中的學校生活。期間學工、學農、野營,教學秩序被打亂,教學內容不正規,1976年,我高中畢業,可那時的初中、高中文憑都是一張廢紙,得不到社會承認。許多人夜校回爐,一門一門從初中考取。我也是其中之一。幸運的是我沒繼續考全高中的課程,因為好機會到來了。 我所在的系統聯絡市內其他四個系統,開設一個全脫產的電大聯合班(商業會計專業),我們系統的初選條件是,工作兩年以上,有初中文憑(社會承認的文憑),于是我和其他有資格報名參加的二十多名同事參加招生辦組織的統考,擇優錄取了我和其他兩位進入商業會計專業學習,學制三年,全脫產。 說到此事,多費些筆墨。回家跟老爸說起,不想放棄機會。老爸說,你準備好了嗎?若是考取,三年間就不能生孩子。那時我已經結婚,但我們夫妻倆決定先過一段兩人世界的小日子,家庭基礎扎實點再生育。盡管之前沒此項讀書計劃,但先生也贊同。于是在結婚半年后,1983年上半年我成了一名拿著工資不用上班,脫產上學的電大生。 想當年,結婚了,不生育,還上學讀書,有點兒另類,也有點兒勵志的小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