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螞哥。這期我們來聊聊《園冶》中提到的已經消失的名園。 謝靈運·始寧墅出處:《相地·山林地》“欲藉陶輿,何緣謝屐”。 引用:“謝公屐”的典故。 這句提到了兩個游山工具,“陶輿”是陶淵明游山時乘坐的“籃輿”,就是竹轎; ![]() 而“謝屐”,南朝詩人謝靈運特制的木屐,也叫做“謝公屐”。 ![]() 謝公屐,就是為登山而特制的一種活齒木屐,謝靈運以山水詩聞名,是因為他真的都去過,據說他常率數百仆從“尋山陟嶺,必造幽峻”,足跡遍及江南險峰,古代沒有登山鞋,所以他就設計出一種可拆卸木齒的登山鞋。 ![]() 鞋底前后各裝一木齒,上山去前齒,下山去后齒,以調整重心、防滑省力。堪稱古代“登山黑科技”。 ![]() 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那你也許就會問,他都不用上班嘛~ 還真不用,謝靈運出身東晉門閥士族 “陳郡謝氏”,家族累世高官,坐擁會稽、始寧等地的龐大田產與山林別業。其祖父謝玄是淝水之戰的名將家族財富與地位為謝靈運提供了游山玩水的物質條件 —— 他可動用家仆數百人開山辟路、修建園林,甚至 “鑿山浚湖,功役無已”(《宋書?謝靈運傳》)。 ![]() 據說他曾率領數百人從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達臨海,驚得太守王琇以為是山賊來犯。 謝靈運自恃才高,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劉宋王朝建立后,寒門庶族崛起,門閥士族逐漸被邊緣化。他雖歷任永嘉太守、臨川內史等職,卻始終未獲實權,甚至屢遭彈劾、貶謫。這種 “才高而位下” 的困境,使其轉向山水以宣泄憤懣 —— 正如他在《游名山志》中所寫:“豈徒好閑,雖復避患”。 ![]() 這才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全力創作山水詩的詩人,不過我更覺得驢友今天都得拜他為師。 ![]() 講了這么多,還沒提到他的園林,謝靈運的園林叫做始寧墅,位于東晉會稽始寧縣(今浙江上虞東山),原為謝靈運祖父謝玄于太元十二年(387年)告老還鄉后所建。 始寧墅選址于曹娥江與山巒交匯處,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形成“東西有山,山勢迂回;左右溪湖,水石相映”的天然屏障。謝玄逝世后,其孫謝靈運于永嘉太守任上辭官歸隱,對始寧墅進行大規模修葺與擴建,并在此創作了《山居賦》及多首山水詩。 ![]() 謝靈運在《山居賦》中強調“選自然之神麗,盡高棲之意得”,利用山勢高低差構筑臺榭,臨江建樓以收納江景,巖石峭壁間點綴白云、綠竹,形成“白云抱幽石,綠筱媚清漣”的意境。 ![]() 始寧墅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園林,更是一種文化符號。謝靈運“以隱求志”的態度,成為后世文人應對現實困境的范式。 ![]() 李白曾追隨謝靈運足跡,寫下“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王維·輞川別業&石崇·金谷園出處:《園說》“不羨摩詰輞川,何數季倫金谷。” 引用:王維輞川別業和石崇的金谷園 兩個園林今天聽起來好像差不多,但在古人心中確是簡樸和豪華的兩個極端代表。 輞川別業為唐代詩人王維(字摩詰)的隱居之所,位于今陜西藍田輞川山谷。王維出身太原王氏,少年得志卻仕途坎坷,安史之亂后隱居輞川,將其作為 “身心棲止處”。 ![]() 輞川別業依山水地形而建,設孟城坳、竹里館、辛夷塢等 20 處景觀,其中一大半都是不花什么錢的自然景觀,甚至還把當地的村子田地都納入了景觀的范疇。 ![]() 至于別墅,初唐詩人宋之問的藍田別墅,王維在天寶三年(744年)以低價購入。當時宋之問因政治斗爭被賜死三十余年,其弟宋之悌也剛去世,別墅長期閑置且無人接手,因此價格低廉。 ![]() 王維官最高做到了正五品,加上他在京城書畫雙絕,求購的人絡繹不絕,因此負擔輞川別業綽綽有余。 ![]() 王維因安史之亂中被迫任職偽官而深感愧疚,最終將輞川別業捐為佛寺,最后改為鹿苑寺,又名清源寺。一代名園就此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 不過,我又要說不過了,簡樸是相對石崇金谷園來說的,園林就沒有一個省錢的。 金谷園為西晉富豪石崇(字季倫)的別墅,位于今河南洛陽。石崇出身官宦世家,曾任荊州刺史,以劫掠商客積累財富,他的金谷園可謂是古代財富揮霍的巔峰。 ![]() 金谷園依邙山、臨谷水而建,占地數十里,涵蓋山谷、溪流、湖泊等自然景觀,并人工也劃分出20余處景點。 ![]() 但和輞川別業不同,這20處景點全是亭臺樓閣,工程規模遠超普通園林。 建筑墻壁用椒泥涂抹(兼具香氣與防蟲功能),屋頂鑲嵌珍珠、瑪瑙、琥珀等南洋珍寶,絲綢屏風長達五十里。更夸張的是,石崇用蠟燭替代木柴燒火做飯,僅此一項日常消耗便非普通富豪所能承受。 ![]() 金谷園日常需數百名仆從維護,包括清掃、園藝、歌舞表演等。廁所內常年有十余名婢女手持香囊侍候,客人如廁后需更換新衣,僅此一項每年消耗衣物價值不菲,更不要提園內的奇珍異獸了。 ![]() 石崇與晉武帝舅舅王愷的斗富堪稱歷史奇觀:王愷用糖水洗鍋,石崇以蠟燭燒飯;王愷設四十里紫絲步障,石崇則以五十里蜀錦屏風壓倒對方;王愷獲贈御賜二尺珊瑚樹,石崇竟當場擊碎,并搬出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樹示威。 ![]() 石崇宴客時,命美人勸酒,若客人不飲則斬殺美人。大將軍王敦曾冷眼旁觀三名勸酒婢女被殺而面不改色,足見石崇對此已習以為常。 ![]() 不過這么張揚,下場必是不好的,最終因拒絕權臣孫秀索要綠珠,金谷園被抄沒,石崇全家遭誅殺,金谷園也就敗落了。 ![]() 他在金谷園召集 “金谷二十四友”(包括潘岳、左思等文人),形成當時的文學中心,這些描繪金谷園的文字,讓后人對于金谷園念念不忘。李白、林逋等詩人亦借金谷意象諷喻奢靡或哀嘆命運。 ![]() 司馬光·獨樂園出處:《傍宅地》“五畝何拘,且效溫公之獨樂” 引用:司馬光獨樂園 和輞川別業大而樸素不同,司馬光的獨樂園可謂是“小而簡樸”的園林代表。 ![]() 北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記載,獨樂園占地僅二十畝(不足現代1.3公頃),是同期洛陽名園中最小的園林之一。 ![]() 園中僅有七處主要景觀。司馬光在《獨樂園記》中自述:“吾園僅蔽風雨,非若他人之園有奇景異玩。”園中建筑多用竹木搭建,如釣魚庵以竹編成頂,看云臺僅設土階石凳。這種返璞歸真的風格與西晉石崇金谷園的奢靡形成鮮明對照,也與王維輞川別業的詩畫禪意不同,更強調學者“不為物役”的純粹性。 ![]() 司馬光在園中與文彥博、富弼等退休老臣交游,組“耆英會”定期雅集。 但這個園林的出名,還是因為司馬光在園中編纂的《資治通鑒》。將園林視作避世治學之所。也可謂前無古人了。 ![]() 據《宋史》記載,司馬光為專心寫作,以圓木為枕,名曰“警枕”——稍一輾轉即驚醒,繼續伏案工作。 ![]() 為避俗客打擾,在園門上書:“老病厭煩,非公事勿謁”。連蘇軾來訪時,亦聽聞其“閉門著書,拒不出游”的軼事,只能“隔墻投詩”以示敬意。 ![]() 友人質疑“獨樂”有違孟子“與眾樂樂”之說,司馬光答:“孟子譏獨樂,謂享王者苑囿;吾乃退叟,一己讀書之樂,何害于道?”此辯既為園林命名正名,亦反映宋代士大夫對“獨善其身”的認同。 ![]() 王羲之·蘭亭出處《題詞》“若本無崇山茂林之幽,而徒假其曲水” 引用:王羲之蘭亭曲水流觴 ![]() 蘭亭位于浙江紹興蘭渚山麓,原為春秋越王勾踐種蘭之處,漢代設驛亭而得名。東晉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與謝安等41位名士在此舉辦“曲水流觴”雅集,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使蘭亭成為書法圣地與文化符號。 ![]() 和以上我們提到的園林不同,蘭亭是一處人文名勝,以“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為背景,建筑錯落有致,既保留自然野趣,又蘊含魏晉文人“天人合一”。 ![]() 也就是說蘭亭并非私人園林,而是會稽郡山陰縣(今紹興)郊外的自然景觀,是當時士族活動的公共場所。 自唐代起,蘭亭成為文人雅集的文化符號。因《蘭亭集序》的盛名,歷史上也有很多人認為這里是王羲之的私園,例如明代《越中園亭記》誤稱“右軍別業”,實為混淆蘭亭與王羲之山陰宅邸(戒珠寺舊址)。 ![]() 蘭亭的本質是一場文化事件,而非物質園林。但《蘭亭集序》寫得實在太好,讓人不由地將自然山水轉化為士族精神的載體,進而轉化為后世園林所追尋的理想中的園林。 ![]() 以上就是《園冶》中提到的所有歷史名園了,雖然它們都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但這些園林早已畫作了理想中的桃花源,如同文化長河中的潛流,持續滋養著后世的園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