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釣魚人,有兩大“玄學”最讓人上頭:一個是線組搭配,另一個,就是餌料里那點味兒。 我每次在水邊,總能看見一些釣友,開餌前跟舉行什么神秘儀式似的,小心翼翼地擰開一瓶瓶印著“爆護”、“神劑”的小藥,滴個幾滴進去,然后把餌料捧到鼻子前,一臉陶醉地猛吸,嘴里還念念有詞:“嗯,夠甜,今天能搞到大貨!” ![]() 我看著就想樂。 哥們兒,咱能不能別再這么自欺欺人了?你聞著甜,跟你能不能釣到魚,有時候壓根兒就不是一回事。你花大價錢買的那瓶“甜蜜的希望”,大概率就是在交“智商稅”。 今天,咱就把餌料里“甜味”這層窗戶紙給捅破了。 那玩意兒,到底是個啥? 首先你得明白,你往餌料里加的蜂蜜、紅糖,跟你買的商品餌、小藥里的那股甜,壓根兒就是兩碼事。 你加的蜂蜜紅糖,那是正兒八經的“糖”,是食物,能提供熱量。而商品餌里那股純粹、霸道、甚至有點齁人的甜味,它不是糖,它叫“甜味劑”。 說白了,這玩意兒就是個“味覺騙子”,一種化學合成物。它沒啥營養,但它能讓你舌頭上的味蕾產生“哇,好甜!”的錯覺。 打個比方,糖,是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能吃飽。甜味劑呢?它就是一把味精,你撒菜里,菜本身沒變,但你吃著就覺得“鮮”,就想多吃兩口。它是一種“信號放大器”,是一種“神經刺激物”。 漁具店里賣的那些小瓶子,里頭裝的,十有八九就是這玩意兒兌點水、加點香精、再取個牛氣沖天的名字。成本幾塊錢,賣你幾十上百,你說這是不是“智商稅”? 魚真好這口嗎?我看未必 “可魚就是吃啊!” 肯定有人要這么反駁我。 沒錯,有時候它確實管用。但你得想明白,魚為啥會吃。它真是跟你一樣,愛吃甜的?扯淡。要是魚愛吃糖,咱直接掛倆大白兔奶糖下去,不就完了? 甜味劑能誘到魚,靠的不是“好吃”,是“咋呼”。 對付“傻大膽”(生口魚) 你把一群沒見過世面的新魚扔進一個坑里,或者在一個食料很匱乏的野河里。這時候,你那加了甜味劑和香精的餌料,對魚來說,就像是在三更半夜的村里,突然有人敲鑼打鼓地喊“殺豬啦!免費吃肉啦!”。這動靜太大了,太特別了!魚出于好奇,或者出于搶食的本能,就會被吸引過來。所以,你會發現,很多“黑坑神藥”,在搶生口魚的時候,效果那叫一個猛。 嚇跑“老江湖”(猾口魚) 但是,這招用多了,就不靈了。那些被反復釣過的“老油條”,早就把這股不自然的化學味,跟“疼”、“被抓”、“上岸”這些恐怖經歷給聯系起來了。你這餌料一入水,它聞到這味兒,就像我們聽到警笛聲一樣,第一反應不是“有飯吃”,而是“快跑!有危險!”。你那“沖鋒號”,在它聽來,就是“追悼會哀樂”。 這就是為啥,你上周用著還爆護的“神餌”,這周去同一個地方,就瞬間成了“死窩料”。不是餌變了,是魚變聰明了。 那我自個兒咋玩? 說了這么多,不是說甜味劑一無是處。它就像你工具箱里的電鉆,你不能拿它來釘釘子,但該打孔的時候,它確實好使。 關鍵是,你得知道什么時候用,用多少。 啥時候用? 天冷、水瘦的時候。水溫低,魚不愛動,水里也沒啥吃的。這時候,用點甜味劑增強信號,把魚從“被窩”里喊起來,是有用的。 搶生口魚的時候。道理上面說了,就是靠“咋呼”把魚騙過來。 啥時候別用? 天熱、水肥的時候。夏天,水里各種藻類、微生物的味道本來就夠亂了,你再扔個“化學炸彈”下去,只會讓大魚更反感。 釣老猾魚的時候。這時候,你得玩“偽裝”,餌料味型越自然、越低調越好。你還用甜味劑,等于是在跟魚喊話:“嘿,我就是那個帶鉤子的!” 到底該加多少? 這才是核心中的核心。寧可不加,也絕不過量! 過量,就是毒藥,保證你死窩。 你要是真想玩,別去買那些死貴的成品小藥。自己去食品添加劑或者化工店,買點甜蜜素、安賽蜜、阿斯巴|甜,都是白菜價。 我自個兒琢磨的一個懶人辦法:把這三樣,按1:2:2的比例(甜蜜素最少),找個小瓶子混勻了。用的時候,拿牙簽尖兒,就那么蘸一點點,在你開好的100克干餌里攪和勻就行了。記住,是牙簽尖兒!這玩意兒,加的是個“意思”,不是讓你當鹽撒的。 ![]() 釣魚這事兒,最有意思的,就是個“琢磨”的過程。別老聽商家吹得天花亂墜,也別看別人用啥你就用啥。 多動動腦子,想想魚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你覺得魚需要什么。把買那些花里胡哨小藥的錢,省下來買兩包好煙,或者給老婆買件禮物,不香嗎? 真正的“神餌”,不在漁具店的瓶子里,在你的腦子里。 以上內容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釣魚本該是釣無定律,文章只為幫助想要了解更多釣魚知識的釣魚新手,希望可以從中吸取經驗,多多漁獲,愛上釣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