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隨手在路邊買個烤紅薯,只需幾塊錢。但誰能想到,這看似平平無奇的“地瓜”,竟是400多年前一位福建商人,冒著殺頭風險,用一根藤條“偷渡”到中國的?
如果沒有它,中國的人口大概率將無法突破4億,無數人也熬不過那些饑荒年代……
01 紅薯的美洲老家:從安第斯山到呂宋島
紅薯的故鄉在遙遠的美洲秘魯、墨西哥一帶,是印第安人培育了紅薯。
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踏上美洲,發現了這種“甘甜如蜜”的塊根。隨后,它跟著西班牙人的大帆船離開美洲,先到歐洲,再到非洲,最后抵達菲律賓的呂宋島。
在16世紀的呂宋,西班牙人把紅薯當成“戰略物資”——高產、耐旱,能養活殖民者和駐軍。
他們下令:嚴禁紅薯出境,違令者處死。
02 福建商人陳振龍:第一次“偷薯”失敗
1593年,福建長樂商人陳振龍(約1543-1619年)在呂宋做生意,發現當地漫山遍野都是紅薯,畝產可抵稻谷20倍,生吃脆甜,熟食如蜜。
他想起家鄉“山多田少,糧食不足”,便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把紅薯帶回家。
但西班牙人的禁令森嚴,第一次,他把薯苗藏在貨箱底部,被海關查出,全部沒收,差點下獄。
第二次,他把薯藤藏在藤籃里,又被查獲,罰款、警告、驅逐出境。
第三次,陳振龍破釜沉舟。
他花重金買了一根紅薯藤,把它編進了一條吸水的粗繩里,再涂上污泥,偽裝成普通的船纜,掛在船舷外。
這一次,陳振龍居然成功了。
03 一根藤條,改變了中國
1593年農歷五月,陳振龍的船抵達福州。
他立刻在自家的空地上試種。
四個月后,藤蔓爬滿山坡,畝產數千斤。
此時,福建正逢百年大旱,巡撫金學曾貼出告示:“凡能獻救災良策者,重賞。”
陳振龍讓兒子陳經綸上書,獻上紅薯,并附上《種薯法》。
金學曾下令全省推廣,“民賴以活,不可勝計”。
百姓感念金學曾的恩德,把紅薯稱為“金薯”。
開拓者的功勞,常常被歷史輕描淡寫,但這并不影響,他對后世的豐功偉績。 04 從“番薯”到“地瓜”:征服中國
除了陳振龍,紅薯也在以其他路徑進入中國,可概括為四條傳播路線:
○福建線:陳振龍從呂宋帶回,傳至江浙、山東、河南。
○廣東線:東莞人陳益從越南帶回,傳至兩廣。 ○云南線:由緬甸、印度陸路傳入。
○臺灣線:由文萊傳入,再傳至福建沿海。
到清代乾隆年間,紅薯的種植,已遍布全國。
乾隆二十二年,陳振龍的后人把紅薯種到了北京朝陽門外,“自此京師始有紅薯”。
05 紅薯,如何喂飽中國?
紅薯的引入,恰逢明清之際的“小冰期”。
水旱頻發,稻谷歉收,紅薯卻耐旱、耐瘠、高產,成了救荒神器。
○畝產高:一畝紅薯可抵稻谷20倍。 ○不擇地:沙地、山坡、鹽堿地皆可種。 ○易儲存:可窖藏半年,是天然的戰備糧。
歷史學家估算,正是由于紅薯、玉米、土豆等美洲作物的引入,才使得中國人口從明末的6000萬,到清末能夠突破4億大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發生前所未有的大饑荒,絕大多數的人都吃不上飯,只能靠紅薯續命,“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成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慘痛寫照。 1961年,著名歷史學家夏鼐專門寫了一篇《略談番薯和薯蕷》,明確指出了“紅薯”自陳振龍引入中國之后的國計民生之影響,給予高度評價。 可以說,陳振龍等引種紅薯的功績,不僅造福了整個中國,乃至對國際格局都有著重要影響。沒有紅薯的賤養代糧之功,中國就絕成不了億萬之眾的泱泱大國。 06 后記:福建“先薯亭”
今天,在福州烏山,有一座“先薯亭”,亭子有一楹聯,上書:
引薯乎遙迢德臻媽祖 救民于饑饉功比神農 亭子一側的石碑上刻著:“明萬歷二十一年,長樂陳振龍,冒禁攜薯藤歸閩,活人無數。”
一根不起眼的藤條,救活了無數蒼生,也改寫了中國歷史。
下次吃烤紅薯時,別忘了那個叫陳振龍的福建人。
他,才是真正的“薯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