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年前,網絡動畫短片《中國奇譚》之《小妖怪的夏天》上線網絡平臺,成為當時的現象級作品。該片通過小豬妖的視角,將《西游記》中無名小妖的生存困境搬上熒幕,憑借“大王”與“小妖怪”的階級對照,成為打工人群體的集體隱喻。 如今,《浪浪山小妖怪》以全新劇情拓展了“浪浪山宇宙”,講述小豬妖決定離開浪浪山,和同為無名小妖的蛤蟆精、黃鼠狼精、猩猩怪組團取經,踏上冒險之路的故事。 同系列2部動畫作品中頻繁出現的“妖怪”“大王”都是如何翻譯成英文的?小編帶大家略探一二。 ![]() 小妖怪=nobody? ![]() 在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定檔海報中,可以看到英譯版片名是Nobody。此處并未直譯,而是用nobody一詞直接道出主人公的生存困境,強化其“無名小卒”的生存隱喻。 這一點可以在影片結尾處反派的臺詞You bunch of nobodies...(你們這群無名小卒……)中得以證實。 中文“小妖怪”在《西游記》傳統語境中本就指無名的底層妖怪,與片中主人公身份契合。另外海報使用短標題翻譯,更易于記憶傳播。 電影中其他出現“妖怪”的地方,除了首次使用的是Yao (Chinese monster)之外,之后統一用Yao來表現。使用拼音音譯保留文化符號,讓外國觀眾在觀看影片時了解中國文化,對于國產動畫出海來說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首次出現的Yao之后括弧中增加Chinese monster,也點名了片中的monster不同于該詞原本所表達的含義。 ![]() “大王”的多重解法 在動畫短片《小妖怪的夏天》中,不同場景里出現的“大王”采用了不同的表達: 妖怪們之間提到“大王”,英譯時使用king; 妖怪稱呼大王,則為Your Majesty; 而到了“大王洞”的特寫畫面,字幕配的是Da Wang cave。 同樣的場景,在《浪浪山小妖怪》中,翻譯策略有所調整,“大王”在其中分別對應的是king, my king和king's cave。 先說說《小妖怪的夏天》中針對“大王”的英譯思路。 妖怪稱呼大王用Your Majesty,強調了二者間的尊卑關系。majesty有“王權”之義,Your Majesty通常是對國王或者女王的稱呼,這里暗示小妖怪對大王的態度是畢恭畢敬、畏懼權威。 “大王洞”采用拼音直譯Da Wang cave,保留原汁原味的江湖氣息,體現作品濃厚的文化特色。 而其他時候的“大王”,則采用最通用的譯法king。 那么為什么在《浪浪山小妖怪》中沒有采用以上思路翻譯“大王”呢? 一種猜測是這一版的翻譯策略從“文化異化”(保留中式特色)轉變到 “文化歸化”(貼近西方習慣)。統一的king,一來降低了外國觀眾的理解門檻,二來增加國際市場接受度,也是一種雙贏之策。 ![]() 以小見大,從動畫電影和短片的人名英譯,可以看出:翻譯同樣的內容,可以有多種拓展的思路,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更貼近本質、更貼合語境、更符合傳播目的的表達。 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一場文化的共舞。一個精妙的譯法,能瞬間打通兩種文化的任督二脈,讓人或會心一笑,或恍然大悟,甚至獲得超越原作的體驗。 在觀影當中,一邊欣賞劇情,一邊體味雙語字幕,實屬外語學習者的小小樂趣。 那么,在你的觀影或觀劇經歷中,有沒有哪個中文名的英文翻譯(或英文名的中文翻譯)讓你印象深刻、受益匪淺,甚至有種“靈光乍現”的感覺?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心中的“翻譯名場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