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吉(?—前55年),字少卿,西漢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漢宣帝時期著名宰相,以寬厚謙和、識大體而著稱,是西漢中興的重要輔臣之一。 丙吉自幼好學,研讀律令。最初,丙吉在魯國任獄史,后升至廷尉監(jiān)。漢武帝末年,朝廷征召丙吉專門管理因巫蠱案件入獄的犯人,期間保護劉詢。后丙吉和霍光共同擁戴18歲的劉詢?yōu)榛实邸⒃兊弥獙ψ约旱木让骱螅轮挤馄錇椴╆柡睢N屮P三年春天,丙吉病重,久治不愈。漢宣帝親自到病榻前問候病情,并要他推薦接班人。丙吉向其推薦了杜延年、于定國和陳萬年。 褚少孫在續(xù)補的《史記》中稱贊丙吉“明于事,有大智”。明代《永樂大典》主纂人解縉將丙吉和蕭何、曹參一并稱為漢朝的好丞相。 一、早期經(jīng)歷 1. 出身獄吏,通曉律法 丙吉早年學習律令,曾任魯國獄吏,因執(zhí)法公正、寬厚待人逐漸提升職位。后因能力突出被調入京城任職。
2. 巫蠱之禍保護皇曾孫 · 背景: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巫蠱之禍爆發(fā),太子劉據(jù)及其家屬遭迫害,其孫劉詢(即后來的漢宣帝)尚在襁褓中被囚于郡邸獄。 · 冒死護幼:丙吉時任廷尉監(jiān),負責處理此案。他深知太子冤情,憐憫幼子,選派女囚哺育劉詢,多次保全其性命。 · 拒開獄門:后武帝病中聽信讒言,欲殺盡獄中囚犯,丙吉緊閉獄門拒不奉詔,稱“皇曾孫在獄中,普通人尚不可妄殺,何況陛下親曾孫!”武帝最終醒悟,赦免天下。 二、輔佐宣帝即位 1. 暗中扶持 丙吉在劉詢幼年時持續(xù)提供庇護,并將其送至祖母史良娣家族撫養(yǎng)。后劉詢被收養(yǎng)于掖庭,丙吉仍暗中關照,但從不宣揚己功。
2. 擁立宣帝 元平元年(前74年),昭帝駕崩,沒有繼承人,大將軍霍光派丙吉迎昌邑王劉賀即位。劉賀即位二十七日,便因行為不守法度被廢,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等大臣商議立國君的事未定。丙吉向霍光陳述說:“將軍侍奉孝武帝,受襁褓屬托,任天下重任,孝昭皇帝早崩無后人,海內憂懼,想快點知道繼承的國君。發(fā)喪之日按天意擁立新君,但所立的不是理想的人,又以大義廢除了他,天下沒有人不心服的。當今國家宗廟群生之命在將軍一舉。我在眾庶中打聽,考察他們說的,同宗諸侯在位的,沒有誰在民間有聲譽的。而遺詔所養(yǎng)武帝的曾孫劉病已在掖庭外百姓家,我以前讓他寄居郡邸時,他年幼,十八九歲了,精通經(jīng)術,有才能,辦事穩(wěn)重又有禮節(jié)。希望將軍仔細考察并用占卜參證,先讓他入宮侍奉太后,令天下人清楚地知道,然后再決定大策。”霍光聽后,便派宗正劉德與丙吉到掖庭迎接劉病已(武帝遺詔命將劉病已收養(yǎng)于掖庭,并令宗正將他錄入皇家宗譜 )為帝,即漢宣帝。宣帝即位后,賜丙吉爵關內侯。 三、擔任丞相與治國理念 1. 封侯拜相 地節(jié)三年(前67年),丙吉被任命為太子太傅,后升御史大夫。神爵三年(前59年)繼魏相為丞相,封博陽侯。
2. 寬厚務實,顧全大局 · “問牛不問人”:丙吉外出見路人械斗死傷不過問,見牛喘氣反常卻詳細查問。旁人不解,他解釋:百姓械斗是長安令、京兆尹的職責,而牛喘可能預示氣候異常,關乎國計民生,丞相須協(xié)調全局。 · 抑濁揚清:丙吉主張“宰相不親細事”,重在選賢任能、明確職責,反對越權干預下級政務。 · 調和君臣:宣帝時霍光家族權傾朝野,丙吉勸宣帝以寬厚態(tài)度對待霍氏,避免激烈沖突,維護朝局穩(wěn)定。 四、晚年與身后榮寵
1. 謙遜不居功 丙吉始終未向宣帝提及當年救命之恩,直至知情者上書,宣帝方知真相,欲加封賞,卻被丙吉婉拒,稱“臣子本分”。
2. 逝世與追念 · 五鳳三年(前55年),丙吉病逝,謚號“定侯”。 · 漢宣帝感念其恩德,命畫其像于麒麟閣,列為十一功臣之一。 · 其子丙顯繼承爵位,后因罪削爵,漢元帝時念及丙吉功績,恢復其孫丙昌爵位。 五、軼事典故 1、馭吏吐茵 丙吉的駕車人好喝酒,常無節(jié)制地縱飲,曾隨他外出,醉后嘔吐在丞相車上。西曹主吏報告丙吉,要將那人棄逐,丙吉說:“因為醉酒的過失驅逐士,將使此人在何處容身?西曹你只管忍讓他,這不過是弄臟了丞相車褥罷了。”結果沒棄逐車夫。這個駕車人是邊郡人,熟悉邊塞發(fā)奔命警戒以備非常的事,曾一次外出,看見驛騎拿著赤白口袋,是邊郡發(fā)奔命書的快馬到了。駕車的于是跟隨驛騎到公車打聽,知道是外敵侵入云中、代郡,趕快回府見丙吉報告情況,并說:“恐怕外敵侵入邊郡,二千石一級長吏有年老生病受不住兵馬災難的,應可預先看顧。”丙吉認為此話很對,便召東曹察看邊郡長吏,記下那些人。還未察看完,劉詢下詔召見丞相、御史,拿敵人侵入邊郡長吏的情況問他們,丙吉一一回答,而御史大夫倉促不能詳知,因此被責備。而丙吉被稱做能時刻憂慮邊事不忘職守,原來是靠駕車人的力量。丙吉感嘆說:“士沒有不可容的,能各有長處。假如丞相不先聽到駕車人的話,怎么會有被獎勵的可能呢。”掾史由此更加認為丙吉賢能。 2、丙吉問牛 丙吉一次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傷慘重。但丙吉經(jīng)過時卻不聞不問,他手下的掾史對此感到非常奇怪。 丙吉徑直往前走,碰上有人趕牛。此牛跑得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熱得直往外吐舌頭。丙吉見此情景,特地停車,派騎吏問趕牛人說:“趕牛走了幾里路?”掾史更加不解,認為丞相(丙吉)前后失問。有人因此指責丙吉。丙吉說:“百姓斗毆死人,有長安令、京兆尹處理。我作為丞相只負責考察他們的政績功過,上奏皇上,或論功行賞,或懲罰失職。丞相不過問小事,但正值春天,天氣尚未炎熱到酷暑難耐、大汗淋漓的地步。我看農夫趕牛走得急促,牛熱得氣喘吁吁,舌頭都伸出來了,顯然是受了濕熱,牛會因為生病而影響農事。農業(yè)是天下的根本,農事受到影響,秋天就會歉收,百姓就要餓肚子,這是危害天下百姓的大事啊。我作為三公之一,自當憂國憂民,因此才過問趕牛之事。”掾史聽后,這才心悅誠服,認為丙吉頗識大體。 六、歷史評價 · 班固《漢書》:稱贊丙吉“防患未然,謀國深遠”,雖出身獄吏,卻通曉大體,是匡扶國家的良相。 · 后世象征:丙吉成為“宰相肚里能撐船”的典范,代表顧全大局、寬厚務實的治國智慧。 丙吉一生低調而關鍵,不僅在危難中保全了漢宣帝,更以卓越的政治智慧輔佐中興,其行事風格深刻體現(xiàn)了漢代“與民休息”的治國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