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Bronze Ware)在古時被稱為“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剛剛鑄造完成的青銅器是金色,但因為出土的青銅因為時間流逝產生銹蝕后變為青綠色,被稱為青銅。目前流行的說法(存疑)是,青銅器的使用開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土耳其和伊拉克地區,及敘利亞古代TellRamad遺址出土的銅珠等。而據中國現階段考古成果,中國青銅器開始于馬家窯至秦漢時期,其中以商周時期的器物最為精美。在中國仰韶文化早期和馬家窯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中國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并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后,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于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陶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面,胎體也更為輕薄。中國青銅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5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相關星圖文物_銅器共74個詞條1.4萬閱讀清雍正銅臺幾式爐清雍正銅臺幾式爐為清代雍正時期宮廷鑄造的銅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該器通高11.2厘米,口徑9.6×4.2厘米,足距10厘米,形制仿宋定窯瓷器款式,呈臺幾案狀,平口方足,通體不施金彩。器外底陰刻減地陽文1行6字楷書"大清雍正年制"款識。爐附銅座并配黃絹面木匣,匣面保留受賞人簽題"世宗御賜"。器物嚴格遵循《宣德彝器圖譜》所載樣式鑄造,形制與款識布局均與典籍記載一致,印證雍正朝對《圖譜》的認可。其年代判定兼具器身年款與清宮舊藏身份雙重佐證,為研究清代銅器鑄造規范與宮廷典制提供重要實物依據。西周師酉簋西周師酉簋,為西周時期銅器。此簋鑄于西周懿王時期,最遲在清代中后期出土面世。傳世共有四件,一件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其余三件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四件師酉簋的大小、形制、紋飾、銘文基本相同,應屬同時鑄就并成組搭配使用的一套青銅禮器。西周師酉簋通高22.5厘米、口徑19.1厘米、足徑20厘米,重4.94千克。蓋內與器內底對銘107字,分11列,每列9至11字。雞首頭像圓明園西洋樓海晏堂的十二生肖銅像是在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們的指導下為康熙皇帝所設計和制作的。從傳教士們繪制的銅版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十二生肖銅像左右一字排開,各六個,分別代表了一晝夜中的十二個時辰。每到一個時辰,代表這個時辰的生肖銅像便從嘴里自動吐出噴泉,正午時十二銅像口中同時噴射泉水,這些銅像是西方人設計,在中國制造的,融東西方文化於一身。史尊史尊是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精品陳列"的核心展品,屬商代晚期青銅酒器,被學界認定為世所罕見的稀品與孤品。該尊采用無肩敞口觚形粗體造型,器身四面裝飾浮雕式扉棱,紋飾包含重環紋蕉葉紋、獸面紋及云雷地紋,圈足內鑄有族氏銘文"史"字。作為保利藝術博物館從海外搶救回歸的青銅重器,其形制特征體現了商周青銅器過渡時期的工藝演變,特別是扉棱造型與紋樣組合為研究青銅器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銅制品是來自陜西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殘片,經檢測為冶煉所得,距今6500~6700年歷史。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單刃青銅刀是已知的中國最古老青銅器,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經碳14鑒定距今約5000年。此刀長12.5厘米,為單范鑄成。沒有槽及環首等成熟的后世刀具才有的部件,在刀具形成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馬家窯青銅刀從考古資料來看,土耳其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金屬冶煉技術的地區,中國相對稍晚卻緊跟其后。雖然中國青銅冶煉技術掌握時間略晚。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