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海明與重渡溝 文圖/田園時節雨 很早就聽說河南豫劇三團演出過《重渡溝》一出戲,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賈文龍和楊紅霞主演,據說這是根據真實故事真實人物和真實人名改編的。戲劇的主角人物叫馬海明,表現的是鄉村干部馬海明干事創業,帶領群眾開發重渡溝景區,讓村民脫貧致富的故事。 后來,不斷有旅游愛好者提起這么一個地方,“重渡溝”,這個名字,也算是在我心里打下了烙印。 前不久,應商家之邀,與鶴壁市的其它縣區組成的二十人的旅行團,一同前往重渡溝進行了兩日游。這等好事本來是二侄子的,但他因為自己的養殖業,無暇顧及,就讓我與老伴、二哥三人一同前往,我們沾了這福份,欣然同意。 汽車穿行過京港澳高速,一路向西經過菏寶高速,過了洛陽龍門向西南方向上了洛欒高速,穿過一座座山峰和一座座遂道,歷經五個多小時的車程,方才到達。 重渡溝景區在伏牛山脈熊耳山的一條深溝中。下了高速,還要走幾十分鐘的車程,這條山溝是通向景區,同時也是景區與外界聯系的唯一通道。 進入景區,只見車水馬龍,人流如織,一波又一波的旅游團隊,一輛又一輛的旅游大巴,接踵而來。就這么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山溝溝,竟然有這么大的吸引力,成名遠近聞名的網紅旅游打卡地。 重渡溝景區吸引了外地乃至外省的眾多游客,雖然在三伏天,高溫居高不下,但這里群山環抱,植被覆蓋率高,盛產竹子,郁郁蔥蔥,山清水美,氣溫僅在二十幾度,空氣濕潤,神清氣爽,沁人心肺,別有一番自然之美,富有情趣,是天然的大氧吧和理想的避暑勝地。 我們住進一家民宿賓館,后窗外青翠疊障,賓館前是潺潺流水,自然環境十分宜人。吃過午飯,顧不上休息,就馬不停蹄地直奔景區了。 我們沿著臺階向上走,下邊是流淌的溪流,潺潺流水給暑假里的孩子們帶來了歡樂,他們趟著水,飄著流,撐著竹排,嘻鬧不夠,戲耍沒完。 走過一道高處,只聽見嘩嘩的聲響,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啊!這兒是一處十幾米長的瀑布。這水從哪里來?讓人很好奇,瀑布上邊還有人群在移動,還有臺階,還有溪流。好山好水好地方,竟如此惹得人流連稱奇。據說水流量達到10.5立方米/秒,這在我們豫北來說,還真難得。 我們繼續向上走,臺階旁的山體不時有微小的泉水涌出,叮咚作響。這里,山土濕潤,臺階濕潤,空氣濕潤,茂密的植被遮陽蔽日,此時此地,悶熱難耐的感覺頓然全消。 ![]() 再往上走,走到一處寬闊的地帶,綠蔭下有一處文藝演出的地方,地上平放著簡陋的大板凳,走累的人們可以小憩,喝水,吃東西,同時觀賞半小時的文娛活動,文藝演出活動一天四場。 在這里我們觀賞了雜技、魔術、嗩吶特技等,大家每次都報以熱烈的掌聲。 看完演出,再向上走,人在臺階行,水在腳下流,嘩嘩的流水聲響仿佛是一組動聽的交響樂章,大自然的美就在這里。在這里,我們又看到了一個十幾米高的瀑布,瀑布一側又有一處文藝表演,順著瀑布旁邊的臺階,還可以向上走,上面仍有許多觀賞的人群。因為太高了,我們停住了腳步,返回下山的路。 在這里,我們不得不贊嘆自然山水給人們帶來的美感,贊嘆重渡溝村因地制宜發展游游的壯舉,更贊嘆土生土長的鄉村干部馬海明,這位鄉村旅游開拓者的奮斗業績。 在《馬海明紀念園》,我們了解了他的一切的一切。 馬海明,洛陽欒川縣潭頭鎮潭頭村人,潭頭鎮副鎮長,欒川縣旅游工作委員會副主任。1996年,在他的倡議和帶領下,提出開發重渡溝景區。他吃住在工地,利用這里山川秀美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僅用三年時間,就將重渡溝村開發建沒成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素有"中國農家賓館第一村"的美譽,使重渡溝村人均爭收入不到400元的貧困村脫貧致富,2019年達到人均收入9萬元。 重渡溝村依山傍水,植被覆蓋率95%以上,竹秀林茂,發展旅游業得天獨厚。馬海明倡導村民改變“靠山吃山"的傳統觀念,立志要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修路沒有錢,他將自己的房屋抵押,貸了8萬元,開啟了開發重渡溝景區的奮斗之路。在旅游面積30平方公里范圍內,開發建設旅游景點200個。 "在位一任,造福一方”。馬海明這位“泥腿子干部”,心系百姓,舍小家為大家,以自己獨特的慧眼與奉獻神,“破天荒”地創造了重渡溝村的神話與奇跡,異想天開天真開/。全村開發農家賓館350家,床位12000張,解決了5200人的就業難題。 然而不幸的是,馬海明在開發抱犢寨景區時,卻因公殉職,把自己的生命奉獻于綠水青山中。為了紀念這位“中國十大旅游風采人物”,景區花700萬元,村民自發捐助80萬元建了《馬海明紀念園》。 馬海明,一個“慧眼識珠,冰心見月"的旅游開拓者,一個造福為民的"泥腿子干部",一個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實踐者,寫在史冊上,寫在山川里,更寫進了重渡溝村民的心里。重渡溝村,因地制宜,精心施策,鄉村振興的希望給了更多鄉村的啟示,這也是我這次游重渡溝景區的啟示。 (寫于2025年8月27日,圖片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