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到8月,對于一線市場上的眾多家電零售商來說,面向用戶的銷售出貨,就是一種煎熬。不少商家反饋的數據,這2個月家電出貨量,同比下跌少則50%、多則70%。 寧言 撰寫 8月的一線市場搶奪,即將結束。對于眾多家電廠商來說,內心卻是復雜的。 一方面,期待8月的苦日子盡快結束,希望可以迎來一輪消費的反彈;另一方面,對于即將開啟的9月市場搶奪,又充滿擔心和焦慮,不確定性變數多。 其實,從2025年下半年的市場大幕開啟,對于不少線上網店,以及線下實體店的老板來說,大家的生意都開始突然變得慘淡,而且是陷入一輪“溫水煮青蛙”式的泥潭之中,無法掙扎只能順應。 多地的家電經銷商(有鄉鎮商家,也有城市運營商)告訴家電圈,整體來看一線市場的出貨,除了空調之外,其它家電品類普遍沒有生意,電視、冰箱、洗衣機、廚電、熱水器,生意非常的清淡,整體的經營利潤一路下跌,看不到止步跡象。 線下渠道的商家表示,門店的市場出貨量普遍下跌在50%左右,少數商家表示出貨收縮超過70%,可以說是相當低迷,而且就是突然像消失一樣。線上網店的商家則透露,引流下行,生意不是很好。基本上就是一些特價機和爆款機在出貨,但生意也不如上半年,普遍下行兩三成。關鍵是一算賬,不賺錢了。 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上述商家則認為,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各自的國補陷入了動蕩,有的地方搶券搶不到,有的地方明推暗停,有的地方則是處在半停狀態;二是,從去年9月到今年6月,整個家電市場的消費被提前透支現象非常嚴重,導致進入下半年之后市場出貨出現斷崖式下跌。 雖然,從7月開始,到8月以來,針對全國各地的國補政策調整,引發的很多商家和用戶“搶不到券”,無法享受國補20%的實惠,一些地方性的家電賣場,以及各個品類的頭部家電企業,相繼推出了商家版、企業版的“20%補貼”。 但是,多位家電商家直言,無論是工廠版的補貼,還是大賣場版的補貼,對于一線市場的出貨拉動作用,不明顯。主要是,很多用戶對于企業和商家版的國補不信任,認為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同時,一批消費需求被透支之后,很多廠商單靠價格讓利和促銷推廣,很難在短期內快速激活。 由此,這也提醒所有的家電廠商,雖然國補政策的拉動作用明顯,但是政策的“后遺癥”問題也比較嚴重:最為直觀的,就是市場規模和消費需求沒有出現新增,只是被提前透支了,會影響接下來的市場運營;最為持久的,就是家電廠商的市場經營節奏、策略需要經歷一輪系統性的調整,不是短期內就能完成的;最為意外的,則是從政策驅動下的市場穩步增長,到政策退出后的市場需求衰退,整個產業和市場經營將面臨一輪戰略級的調整。 也就是說,不管接下來家電國補政策如何調整,是全面開放,還是繼續限時限量搶券,或者搖號,對于家電廠商來說,都必須回到市場經營的原點,思考一個問題:在沒有家電國補政策的助力,面對當前的外部經濟、市場和消費趨勢,以及內部的競爭和搶奪,到底如何構建一套刺激并撬動市場和消費需求的新策略和組合拳? 也就是說,接下來的2、3年,對于家電市場上的所有廠商,其實都是一輪重大節點的綜合能力考驗。包括應對內卷競爭的能力,應對市場和消費下行的沖擊,應對整個產業周期和節奏變化的調整等。 具體來看,家電圈認為,這2個月家電市場的出貨低迷和商家收入下跌,帶來的警示主要有三個: 一是,家電市場的調整,不是短期的陣痛,而是產業“去政策依賴”的必然重構。從習慣政策刺激帶來的消費需求增長,到政策退出之后的消費需求捕捉,需要廠商聯手去打造新的商業能力。 二是,家電國補“后遺癥”的本質,是主流用戶需求的“提前支取”,更是不少廠商市場競爭經營和競爭能力“被動退化”。因為,在政策通道下,很多廠商不需要依靠自身的經營手段創新、變革,就能搶奪用戶,面對市場競爭的新能力探索和打造,就必然面臨退化。 三是,從“政策托底”的市場搶奪,到“廠商自主”的消費激活,家電產業在未來的3年內,需要一場主要廠商經營和競爭的能力重構。這種能力不只是簡單的降價讓利,而是直達用戶的營銷服務創新和變革,建立更高效、更扁平、更直接的零供體系。 當政策調整引發的短期陣痛,與家電產業品質化、品牌化和套系化、全屋定制化帶來的長期機遇碰撞,家電圈認為,這既是走向成熟的家電產業必經的“成人禮”,也是家電廠商新一輪洗牌和重組的拐點。 聲明:家電圈所有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一律嚴禁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