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一兩百人的培訓,在最后互動環節,要求根據提供材料,留出了20分鐘,要求寫一份實施方案。 ![]() 在分享環節,居然十之八九都是用AI工具生成的,看起來十分工整全面;主持人尷尬地邊看邊講。對其中一個手搓的方案,極度贊美。看了之后,感覺震撼,又無奈。 看到了,很多的這種情況,有作業要做、有文章要寫、有方案要擬,那就AI一下,馬上就生成了,修改一下,也就好了。這些AI文字,往往全面但是不深刻,客觀但是無感情,規范但是沒個性,快捷但是沒細節。 AI是一個信息化時代的便捷工具,它依托信息化時代的很多技術資源,匯聚了這樣一個跨越時代的具有資料庫功能的工具,而工具畢竟是工具。 馬克思曾經說過,工具是人類身體器官的延伸;而在講到異化這個詞匯的時候,不無擔憂地指出,工具在被人使用的時候,也很有可能會反過來讓人對其產生依賴,倒過來控制人類。美國很多大片,反映了人類制造戰爭機器人,反過來卻快要把人類消滅掉。 ![]() 制造戰爭機器人把人類消滅掉,在俄烏沖突中已見實戰。媒體報道,曾經有一個俄羅斯的小隊向烏克蘭機器人投降,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的第一次,既然掀開了第一次,那就一發不可收拾,說不定以后就變成了常態,面對戰斗力極強又沒有人類情感的機器人,人類要么被消滅,要么向它沉浮。 戰爭離我們尚遠,不過AI現在卻離我們很近。人是懶惰、多欲,又善于投機取巧的,可是能力與素養是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養成的,寫作與思考能力更是如此。有人倡議堅持長期寫作,因為有信心AI代替不了人類寫作。既然這樣說,從另外一個角度對AI代替人的寫作,也多少心存憂慮。坐在下面,不禁擔心,這些人看著樂成一團,開心不得,是不是利用AI的時候,也因依賴而失掉了思考與寫作的能力呢? AI生成的方案,千篇一律;后面的環節,是根據一個事件進行簡短的點評,點評的很多,但靠譜兒靠點兒的,多乎哉,不多也!解讀案例,給出點評,有的可能是用的AI工具,但大部分都是現場思考、寫作的。在沙灘上,一旦洪水退去,誰光著屁股,一目了然。 ![]()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適度才是最好的,如同喝酒一樣!不過,適度好難,要么多,要么少,哪有那么多的適度! 若有一天,停電關網,或者AI工具被消除,人類是不是還會寫作,還會做方案?拄拐棍時間長了,扔掉了拐棍,都忘了自己還會走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