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祖五花炮拳是武術中的傳統套路,以往傳人寥寥。此拳樸實無華,具有實用性,故將其精華剔出,敬獻同好。 預備式: 雙腳并步站立,兩手五指并攏,兩臂伸直貼靠兩腿外側(圖1)。 要求:挺胸收腹,塌腰,眼向前平視。 一、弓步叉掌: 左腳上前一步,腿屈膝半蹲,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兩手向上擺起,兩臂伸直與肩平,眼向前平視(圖2)。 二、虛步雙鉤: 重心后移,右腿屈膝半蹲。左腳后撤半步。足面蹦直,以腳尖點地成左虛步。雙手亦同時從身兩側擺于體后,兩臂伸直,兩掌變鉤,鉤尖向上,眼平視(圖3)。 三、提膝刁手: 左腳向左側上一步,右腿則同時提起屈膝,雙手亦一同向左側上必,兩手成鷹爪,左臂伸直平舉,右臂稍屈,右手附于左肘內側。眼向左平視(圖4)。 四、震腳牽羊: 右腳下落于左腳內側震腳,右腿伸直,左腿屈膝提起,此同時雙手向下向右后擺,伸直兩臂,左臂櫻于腹前,右臂擺于右后,握雙拳,眼向左平視(圖5)。 五、撩陰捶: 左腳落于左地后,屈膝半蹲,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同時左拳直臂向左上撩擊,雙臂伸直平舉,兩手握拳,拳眼朝上,眼左平視(圖6)。 六、左撐掌: 右手臂平舉手作纏腕動作,手心向上,左拳收于腰左,左腿伸直,右腿屈膝提起(圖7①)。右腳下落于左腳內側作震腳后,隨即提起屈膝,同時上體自右后轉體,而左掌則提至右腋下,手心須向下,右臂仍如(圖7①)動作平舉勿動,眼向左平視(圖7②)。左腳落地,兩腿屈膝半蹲成馬步,左手同時向左力擊,左掌成側立掌,高與肩向。右臂亦同時用力撤回右腰側,拳心向上.限平視(圖7③)。 七、提膝摟打: 上步不動,左掌變拳.收于腰間,拳心向上。右拳斯變掌從右腰間平擺至左胸前,右臂平舉屈肘,拳心向外(圖8①)。 此時重心須移至左腿伸直立起,右腿向時屈膝提起,上體右轉,右手立從右膝蓋上摟過,擺于體后,五指呈鉤狀,鉤尖向上。左、右手同時隨體轉,向前推出左掌:左臂伸直與肩同高,左掌成側立掌,眼向前平視(圖8②)。 八、右撐掌: 右腳前上一步,上體隨之左轉成馬步(雙腳要有擦地前沖之勁)。右鉤手變掌,經腰從左臂上向右側擊出后伸直,右掌成側立掌。左手亦變掌收于左腰間,眼平視(圖9)。 九、提膝摟打: 動作如第七式,只右掌向前平擺收于胸前,掌心向外,屈肘平舉(見圖8①)以及(圖8②)。 十、右撐掌同第八式。 十一、提膝摟打同第七式。 十二、右掠掌亦同八式。 十三、量天尺: 重心移于右腿,左腿屈 膝提起,上體略前傾。雙臂同時向左、右兩側伸直,掌變參里旋,兩拳心向后(圖10①)。此時左腳落于左側地面,成馬步,而兩臂則立即向左右兩側下惠,略屈臂,沉肩墜肘,雙手握拳,拳心向上,高與肩同。頭左轉,眼向左平視(圖10②)。 十四、弓步沖拳: 上體左轉,左腿半蹲,成左弓步。左手握拳向下翻轉收于腰間。右手則提拳經腰隨轉體向前沖出,臂須直與肩同高,拳心向下:眼平前視(圖11)。 十五、攔門勢: 重心前移于左腿上,提右足從左膝上方朝前下方蹬出,腳尖外展低于左膝。與此同時右拳外旋撤回右腰側,拳心向上。而左拳則須立即從右臂上向前沖出,臂要直,高與肩同,拳心向下,眼平前視(圖12)。 十六、弓步挑打: 右腳從右側落地后,屈膝半蹲,成左號步,兩臂在胸前左右交叉,左里右外(圖13①)。此時右臂內旋,經頭上方再向后擺收于右腰側,拳心向上。而左臂則內旋向里翻轉,即猛力沖出,背應伸直,與肩同商,左手握拳,拳心向下,眼向左側平視(圖13②)。 十七、左提籃式: 重心移于右腿,左腳則向左側橫移45度,以足尖點地,上體稍左轉,右腿屈膝半蹲成左虛步。左臂同時屈肘,小臂直立,手握拳,拳心向里,使小臂外側向左磕。右拳仍收于腰側,眼平前視(圖14)。 十八、扣拳撲腿: 右腿屈膝全蹲,左腿撲出伸直成左撲步。右拳不動,左拳則下擺于右胸前,屈肘平舉,左手捏拳,拳心向下,眼左平視(圖15)。 十九、并步撩拳: 步不動,上體向左側前傾,左拳從右胸前向左前平打,貫貼于左腳面,拳心向下。而右拳不動,仍抱于右腰側(圖16①)。此時左腿彎曲,重心前移于腿后即提起。同時右腿向前上步與左腿并攏伸直。左臂擺于左后方,手握拳,拳心向后,右拳直臂向前上撩,高與肩同,手亦握崇,拳心向下。眼前平視(圖16②)。 注:上面三個動作均向左后45度方向進行之。 二十、右提籃式: 動作說明與十七式同,唯左變右即可,圖亦如此,請參考之。 二十一、扣拳撲腿: 與十八式同,唯方向相反,左腿下蹲,右腿伸直,圖亦如是。 二十二、翻肘彈腿: 重心移向左腿,然后屈膝半蹲,右腳面此時繃直,腳尖點地成右虛步。而左手立變拳收于左腰側,舉心向上。右拳則從媵間由前上方下翻砸于襠前,拳心向上。在翻肘的同時,右腳突速朝前卞方彈出,腳面繃直,腳尖低于膝,眼前平視(圖17)。 二十三、指襠捶: 右腳落地自然站立,右臂向下向左向上掄一立圓于右側平舉(圖18①)。此刻左腳朝體右側上一步,身亦隨之轉體180度,左臂后伸直,再向上、前、下、后掄。右臂也繼續向肩、后、上掄(圖18②)。 這時左腿曲膝半蹲,右腳則前上一步,腳面須繃直,而腳尖應在左腳內側燕地成右丁步。此刻左臂由后向前上架于頭上方,握拳,拳心向上。右臂則彎曲停于右耳處后,此時向前下方擊出,臂須伸直,握拳,拳心向下。眼向前平視(圖18③)。 二十四、弓步雙推掌: 左腳向右腳內側收回半步,兩腿屈膝半蹲成丁步。右鬃不動,左拳收于腰間(圖19①)。此刻左腿后撤一步伸直,右腿屈膝半蹲成右弓步,雙手同時從腰間向前推出,兩手成側立掌,兩臂伸直與肩同高,眼前平視(圖19②)。 二十五、提膝雙擺掌: 重心下降,右腿屈膝;左腿伸直成撲步,然后左腿彎曲,重心移于左腿,右腿屈膝提起,左腿伸直成右提膝獨立。雙掌筒時尚下、左、上擺起,雙手成側立掌,左臂伸直平舉,右臂稍曲,右掌附于左小臂內側,眼向左平視(圖20)。 二十六、并步擊面: 右腳落地,兩腿自然站立,右臂伸直向下、左、上、右掄砸。拳心向上,左臂抱于腰側(圖21①)。 左腳向右側上一步,身隨之右后轉體180度,右拳繼續向下,后、上掄,左臂亦向上.左.下后掄(圖21②)。左右兩腿并攏伸直,左手經體前擺于臉前,右手握拳,拳心向里,以手背擊于左掌心,眼向前平視(圖21③)。 二十七、轉身擺蓮腳: 身體后轉,雙腳并齊站立,左腳向前上一步,右腳作外擺腿,雙手同時左擺,依次擊于右腳外側(圖22)。 二十八、蓋跳步摟膝沖拳: 右腳落于身右后,左腳前上一步,左掌擺于左后方,右手從腰間向后上擺于頭上方。左手不動,右掌向左前方按下,臂伸直,手心向下(圖23①)。此時右腳經左膝前向左側上一大步(跳步),右腳落地,在小腿向右上抬起,右手變拳收于右腰側,拳心向上。左掌則從后向上擺于頭頂,掌心向上(圖23②)。左腳此刻落地成馬步,左臂向右下擺,橫于右胸前,屈肘平舉,掌心向外,右拳不動【圖23⑨)。上體左轉;左腿屈膝半辮,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左掌經左膝前摟過收于左腰側。右拳前沖,臂伸直與肩同高,拳心向下,眼向前平視(圖23④)。 二十九、扁踩腳: 右腳向左腳內側收回半步,腳面繃直,以足尖點地成右丁步。再提起右腳向左側踹出,右腿伸直,腳里扣,腳心同下,高與腰平,兩手抱拳于腰間,眼左平視(圖24)。 三十、橫掃一氣: 右腳落地,右手握拳,拳心向下,向右側平打(圖25①)。左腳同時向體右側上一步,上身隨之向右后轉體,左拳隨轉從腰間向前平打,拳心向下,右臂亦隨轉體向后平掄,拳心也向下,此時兩臂平舉成一直線(圖25②)。 右腳這時屈膝提起,落于身右側,右腿屈膝半蹲,左腿伸直成右弓步,右拳向右、上、左、下擺,收于右腰側,拳心向上。左拳向下向右收于右胸前后再向身左側打出,臂須伸直與肩同高,拳心向下,眼向左平視(圖25③)。 三十一、插掌彈腿: 重心前移于左腿,右腿提起,向前平彈。左手收于右腋下,手心向下。右拳變掌從腰間向前平打插出,掌心向上,眼前平視(圖26)。 三十二、翻身掄臂砸拳: 右腳落下,重心提起,雙腿直立,上體右轉,右臂同時后掄,左臂伸直(圖27①)。上體繼續右轉,重心移于左腿后直立,而右腿則屈膝提起,右臂繼續向下、后、上掄,左臂亦向上、前、下、后掄(圖27②)。右腳下落于左腳內側作云腳,兩腿并攏屈膝半蹲,右拳直臂下砸于體前下方,拳眼向上,左拳仍于左后方不動,眼向前視(圖27③)。 三十二、通天炮: 左腿伸直,右腿屈膝提起成提膝平衡。左拳收于腰間,拳心向上。右拳則同時屈臂上舉,拳面向上,高不過頭,眼向前平視(圖28)。 三十三、合心腳: 右腳前上一步于左腳內側作震腳隨即再前上一步(圖29①)。然后重心移于左腿伸直,上體稍前傾,右腿屈膝提起,雙手抱合(圖29②)。然后兩手同時上架于臉前,旋即左右分開,右腳此刻立向前蹬出,腿伸直,足尖勾緊,高與胸平,眼向前平視(圖29③)。 三十四、馬步雙抱拳: 右腳落地,上體左轉成馬步,兩臂同時屈肘向體前平擺,兩肘緊貼雙肋,兩小臂伸平,雙手握拳,拳心向上。限向前平視(圖30)。 三十五、虛步鉤手挑掌: 上體右轉,左腿伸直成右弓步,左右手平臂展伸,雙手成掌,右掌心向前,左掌心向下(圖31①)。然后上體左轉,左腿屈膝半蹲,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右掌經體前向左側擺于左手腕下方(圖31②)。 重心后移于右膨上后屈膝半蹲,左腳面則繃直,以足尖點地成左虛步,右掌同時上挑成側立掌,左手腕下轉掌變鉤,鉤尖向下雙臂伸直,眼前平視(圖31③)。 三十六、退步撣手按掌: 重心提起,右腿伸直,左腿向左后撤一步,上體右轉,重心在右腿,左鉤變掌,雙手同時向上翻轉,手心向上(32①)。然后右腿后撤一步,兩手同時向上和兩側分開(圖32②)。再左腳向右并攏,雙腿伸直站立,兩手同時從頭兩側上方按于腹前,雙手心向下,兩指尖相對,眼向前左平視(圖32③)。 三十七:收勢: 雙臂自然下垂,兩手貼于大腿兩側,眼向前平視(圖3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