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已經去世2142年,可在他的墓前,卻依然鮮花香火不斷,無數人甚至就算驅車千里也在所不惜,只為了給他獻一束花,感受一下大漢冠軍侯的無上風采!
前兩天去茂陵,正趕上重陽節,天還沒亮透呢,就見著個老爺子牽著小孫子往山上走,孩子手里攥著束野菊花,歪歪扭扭地跟著,嘴里嘟囔著“冠軍侯爺爺,我長大也要像你一樣厲害”。老爺子聽見了,笑著拍他后腦勺:“厲害不在打架,在活明白自己要干啥?!? 這話讓我站在碑前愣了半天。石碑上“漢驃騎將軍大司馬冠軍侯霍公去病墓”幾個字,被摸得發亮,可旁邊擺著的鮮花里,有年輕人放的向日葵,有中年人放的康乃馨,還有小朋友畫的畫,上面歪歪扭扭寫著“謝謝冠軍侯爺爺”。 要說霍去病,這輩子可真不算長,活了二十三年,打了六年仗,可現在誰說起他,不是豎大拇指?前陣子刷到個視頻,有個姑娘說自己三十歲辭職去支教,家里人罵她“瘋了,穩定工作不要”,她來霍去病墓前站了會兒,回去就收拾行李了?!澳憧慈思叶龤q都封狼居胥了,我三十歲換條路咋了?” 這話聽著糙,理卻不歪?,F在人總愛說“到什么年紀做什么事”,二十歲要考公,三十歲要結婚,四十歲要升職,好像人生是按劇本走的??苫羧ゲ∈邭q上戰場,沒人教他“你該先當個小校尉慢慢來”,他就帶著八百人直搗匈奴老巢,憑的不是按部就班,是知道自己要干啥——保家衛國,就得往狠里干。 前幾天在留言本上看見個護士寫的:“連著上了半個月夜班,累得站著都能睡,來這兒轉了轉,想想霍將軍帶著兵在沙漠里沒水喝還照樣打仗,我這點累算啥?”底下有人回她:“不是說要學他拼命,是學他心里有股勁兒——知道自己做的事有意義,就不覺得苦了?!? 現在年輕人愛說“內卷”“內耗”,其實說白了,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啥。你看霍去病,打仗不帶糧草,不是瞎闖,是摸準了匈奴的軟肋;打完仗不要豪宅,把漢武帝賞的房子讓出去,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不是不愛享受,是知道自己要的不是這點安逸。 前陣子有個小伙子在墓前放了本日記,最后一頁寫著:“以前總糾結選穩定的工作還是喜歡的,現在想通了,霍將軍二十三歲能打穿河西走廊,我二十五歲試試自己喜歡的路,就算摔了,也算活過?!? 其實人這一輩子,哪有什么標準答案?有人四十歲辭職學畫畫,有人五十歲開始健身,有人一輩子守著小山村教書,只要心里知道自己為啥干,就不算白活。霍去病活了二十三年,可他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那個讓匈奴聽見名字就發顫的少年將軍,那個把家國扛在肩上的冠軍侯。 現在來墓前的人,有的帶著困惑,有的帶著疲憊,有的帶著對未來的迷茫。可摸著石碑上的字,看看那些新舊交替的鮮花,心里那點擰巴勁兒好像就松快了——原來人生不是比誰活得長,是比誰活得值;不是比誰爬得高,是比誰走得踏實。 總結:來霍去病墓前的人,或許求的不是復制他的功業,而是那份“活明白自己”的清醒。不管年紀多大,不管走哪條路,知道自己為啥出發,為啥堅持,就不算辜負這一趟人生。就像石碑上的字會被風雨磨平,但心里的那股“值不值”的念想,永遠磨不掉。 主要信源:(《史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