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對工作的厭惡,很多人說不出具體是討厭任務本身,還是反感復雜的流程,直到聊起自己的上級,那份不滿才會變得清晰而尖銳。比起加班的疲憊、薪資的落差,來自上級的“不作為”與“亂作為”,才是戳中職場人痛點的關鍵,它不僅寒了人心,更徹底澆滅了員工的事業心。 ![]() 這些上級的問題,往往藏在“對上”與“對下”的雙重失衡里。對上,他們看似“聽話”,卻從不是對工作負責,而是對“權力來源”負責——誰提拔了他們,他們就圍著誰轉,把工作當成向上攀附的工具,至于任務是否合理、結果是否達標,反而成了次要的。對下,他們更是毫無擔當:遇到問題第一時間甩鍋給下屬,出了成績先把功勞攬在自己身上;下屬提出合理建議時敷衍了事,可一旦涉及個人利益,卻比誰都積極。 更讓人無奈的是,他們總把崗位權力當成“私產”,把工作視作“自家的外賣”——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不看流程是否合規,不顧下屬是否能承受。明明可以按規則推進的事,非要搞“特殊化”;明明需要團隊協作的任務,卻憑個人喜好分配,甚至把無關的雜事都堆給老實人。在他們眼里,員工不是并肩做事的伙伴,而是可隨意支配的“工具人”,工作的專業性、團隊的凝聚力,在權力的任性面前一文不值。 這樣的環境里,員工的熱情早晚會被耗盡。原本想好好做事、做出成績的人,看到上級只懂鉆營、不負責任,會覺得“努力沒有意義”;原本對工作有榮譽感的人,看著本該嚴謹的任務被隨意擺弄,會慢慢失去對職業的敬畏;原本愿意主動承擔的人,一次次替上級“背鍋”后,也會學著“明哲保身”。 漸漸地,“躺平”和“逃避”成了大家的無奈選擇:不再主動爭取機會,因為知道即便做好了也未必有認可;不再較真工作細節,因為明白上級只關心“是否符合他的心意”;甚至不再對未來抱有期待,因為看清了“做事不如搞關系”的現實。當員工連“把工作做好”的動力都沒有時,所謂的責任感、榮譽感,早已在上級的冷漠與自私里,碎得一塌糊涂。 說到底,員工對工作的熱愛,從來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上級的認可與支持,需要公平的環境與明確的方向。可當上級成了“攔路虎”,當責任讓位于權力,當努力抵不過鉆營,再熱血的職場人,也會在一次次心寒中,慢慢收起自己的事業心,最終只剩下“混日子”的麻木。這不是員工的錯,而是那些失職的上級,親手毀掉了職場本該有的溫度與希望。 |
|